第26章 半儒半道,全真全贤
太渊双目陡然一睁。
刹那间,原本昏暗的石室仿若被一道璀璨的天光穿透,虚室生白。
他的眼眸黑白分明,其中似有无穷的智慧在流转。
“呼——”
深呼吸一声,长吐一口气,气息悠长且沉重,将体内那股几欲蓬勃而出的“势”给强行压制回去。
伴随着这一呼一吸,那股强大的“势”如同春日里消融的积雪,缓缓消散。
太渊心里十分清楚,倘若任由这股“势”迸发,自己的修为必然会迎来显著的提升,境界也将大幅跨越。
然而,他心中没有丝毫犹豫,坚决地选择了压制。
“修行之路,贵精贵纯。”
太渊心中坚定。
他追求的,是属于自己的道,而非他人的影子。
朱熹的精神境界虽高,但那终究是朱熹的道,而非太渊的道,他需要的,是从中汲取养分,而非全盘接受。
想到这里,太渊的内心愈发清明。
在与那股神秘的精神念头交融的瞬间,太渊仿若置身于时光长河之上,亲眼目睹了朱熹的一生——从呱呱坠地的婴孩,到垂垂老矣的暮年,朱熹的一生如浮光掠影般在太渊眼前飞速闪过。
尽管太渊无法将朱熹看过的每一本典籍、写下的每一句醒言都铭记于心,但他却真切地感悟到了朱熹那深邃的精神境界与幽微的心灵奥秘。
朱熹作为一位大学问家、大思想家,是开一派学说的存在,其精神之高超、心灵之玄妙都在此时的太渊之上。
但是他追求的是智慧通明,学达性天,所以并没有进行修行,连最浅显的导引呼吸都没有学过。
但也正因为如此,太渊才有幸浏览其一生而没有收到伤害。
他心中感慨万千:“朱子虽未修行,但其心灵之纯粹、精神之高超,已远超许多修行者。他所追求的,是智慧的通明,是性与天道的合一。这种境界,虽无攻伐之力,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
不错,朱熹已死。
太渊很确定。
在最后的画面里,太渊看到朱熹已被各种疾病所困扰,党禁中的朱熹终于预感到死亡的逼近,使他有大限临头的不祥预感,更加抓紧著述。入春以后,朱熹足疾大发,病情恶化。朱熹生命垂危,左眼已瞎,右眼也几乎完全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