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道心蒙尘,兵击之音(第2页)
六祖的念头凝聚成了一颗菩提心,在凝聚时候抽干了肉身的精粹,所以他的肉身已死。肉身是度过苦海的宝筏,若非万不得已,六祖又怎么会丢弃船筏呢?
原来六祖在凝聚菩提心的时候,察觉到了天地的限制,这片天地在阻扰着他。但是六祖何等人,意志何等坚定,直接燃烧燃烧潜能提炼精粹,终于在肉身崩溃之前凝聚了菩提心。
但是问题来了,他不能离开他的肉身,冥冥之中一种感觉在告诉他,一旦离开肉身,将会迎来大恐怖!
所以六祖的菩提心只能深藏在肉身的深处,存在于有无之间。
可时光荏苒,得不到肉身的滋润补充,六祖的菩提心一直在缓慢消散,在坚持了将近百年后,菩提心已如风中残烛,摇摇欲灭。
但就在生死存亡之际,六祖察觉到了万千的精神念头在朝着自己涌来,或祈福,或祷告,或信奉,或妒忌、或怒骂……
六祖意识到自己命不该绝,自己曾窥探到未来的零碎画面,禅宗大兴。
他把这些念头里的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全部磨灭,只留下最本质的精神力量然后吸收。
虽然这些精神念头来自不曾修行过的芸芸众生,驳杂、弱小,在提炼一遍后里面的精神力量更是百不存一,但聊胜于无,靠着这些微乎其微的精神力量,六祖的菩提心才能一直保持下去,直到八百年后的今天。
不过,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消耗损失,六祖的菩提心除了留下磨灭情绪这股本能后,就一直维持“忘功而功著,寂灭而道常,出乎无始,入乎无终”的心灵状态。
太渊在黑夜里陡然睁眼,语气悠悠。
“发菩提心啊……”
《华严经》说: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
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
发菩提心,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而太渊自己对佛门理论也有涉猎,做过归纳。
按照太渊自己的理解,菩提心是指人类的深层潜意识中所具有的探求生命真谛的愿望,在后世的三层人格分类法中,显意识,潜意识,集体潜意识。菩提心属于第三层的集体潜意识。
对比佛学的唯识分类法,集体潜意识是指第七识,末那识。佛学中末那识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创造产生的。阿赖耶识中有相分,理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菩提心的缘起是其中的证自证分在第七识中的体现。
按照太渊类比道家中的境界,这已经属于“人仙”的范畴。
可六祖的遭遇明显是收到世界本身的限制,不然的话,他的肉身不会活性全无,简单说,天地不允许其成仙,所以六祖如今的状态,只能称之为“准仙”或者说是“准罗汉”。
这对太渊最大的就是警醒,更是敬畏,也有苦恼。
警醒,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随意用心神之力去探查那些未知的存在。之前在朱子手札上,他就曾因心神之力而陷入精神幻境,但那一次并未对他造成实质性的伤害,故而他没有太过在意。
然而,这一次的教训却深刻得多。太渊在心中默默告诫自己,今后若是再用心神之力,一定要小心再小心,绝不可再鲁莽行事。
“世人常说:无知者无畏!古人诚不欺我也!”太渊在心中苦笑。
这次,他不得不为自己的轻率付出代价。
敬畏和苦恼源于太渊知道了天地的限制。
要是对普罗大众来说,这种事完全是在杞人忧天。他们这辈子能不能突破先天都不知道,更不用说去触碰天地的限制了。
然而,对于太渊来说,这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未来,当他摸到世界的天花板时,也会像六祖那样,面临天地的限制。若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贸然尝试,或许会步六祖的后尘,甚至境况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