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第三徒,白凤(第3页)

而练拳比练功,所以配套的桩功是仿效白凤的飞行和跳跃的动作,称之为走架。

所以它的桩功并不要求练得静止稳定,应练稍动的桩功,即所谓动中求静的桩功。

桩功配合呼吸。

这是太渊在创这套拳时最重要的地方,要改变白凤的呼吸习惯。

吸气时应深长有力,当气体吸进时应气沉丹田,通过隔肌与腹肌的运动使腹腔内脏产生相应的蠕动。气体在体内运动时,使腹内产生有微热感,使胸部、腹部充实、圆满并富有弹性。

就在这气体下沉的同时,大脑应有意识地指导将气迅速地上提,这时腹壁肌向内收,胸腔就会不断地扩大,这样呼吸就会深长。

这两种方法不断地交替进行,时间久后就能改善肉身,动作更加轻灵敏捷,双翅开展之势激烈,肌肉强而有力,不断地发出颤抖之劲。

——这股“颤劲”才是这套拳的关键。

白凤本身可以在身体一部分运用上颤劲,但无法扩展到全身。

所以,太渊要做的就是通过这套拳法,让白凤周身都可以发劲。

这种颤劲,是以气运行,以声助力,肌肉高度地收缩,从而发出一种颤抖之劲。

这种劲并非全是刚劲,它是刚中带柔,柔中有刚,总的说来是偏刚。

施展起来既有它的坚韧性,又富有弹性。这种劲儿,柔时很有韧性,刚时极其坚硬,出手时有压倒一切对手之势。

太渊双目直盯着白凤的鹤眼,精光熠熠,神意流转。

太渊无法口述手教,但他有更快更好的方式——不立文字,以心印心;不用口述,心心相印。

“白凤,今日贫道就传你【鹤拳】,望勤加练习,贫道期待你开慧的那一天。”

不一会儿,白凤那对豆豆般大小的鹤目,就变得迷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