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景冬立书,太渊赠文(第2页)

“正是天台山紫阳一脉。”太渊答道。

“原来是南宗传人。”景冬眼睛陡然明亮起来,“那老夫可要拜读一番了。”

“都是大家语录,道长只记得这么多了。”太渊轻轻笑道,“这里面有《中州道学编》,已著录好。是书辑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朱熹五子之书为一帙,书首各列小传。”

“其於周子录《太极图说》,复摘录《通书》六章;於明道程子录《定性书》、《识仁说》、论气质之性及语录。”

“於伊川程子录《颜子所好何学论》、《四箴》及语录;於张子录《西铭》及语录;於朱子之书亦止采《仁说》一篇及语录四十条。”

内容不多,十几张稿纸,景冬很快就看完了,脸色上也浮现出欣喜之色。

心底自语道:“这《定性书》的批注版本,我院藏书竟从未见过…还有这《仁说》的摘录,恰好补上了朱子语录的缺失部分……”

他合起稿纸,摩挲着边缘的毛边。

景冬指尖轻轻摩挲着稿纸边缘,“道长有所不知,这几篇先贤语录虽在书院藏书中偶有提及,但多为残篇断简。今日得见道长整理的完整辑录,尤其这几处《定性书》的批注,正是我院藏书阁中缺失的要紧部分。“

他忽然起身,对着太渊郑重一揖:“此等珍贵文稿,老夫就厚颜收下了。”

太渊连忙表示无需如此。

景冬重新坐下,脸色忽然暗淡下来,面有戚戚色,涩声道:“不瞒道长,书院历史悠久,最鼎盛时期,占地一千七百多亩,有学生数百人,藏书两千余册。”

“只是朝代变更,在金、元年间,金兵南下,嵩阳书院毁于战火。之后一直到本朝,书院的发展迟滞。”

“直到二十多年前,那是还是宪宗皇帝在位,书院才得到支持,慢慢复兴。老夫那时就跟着恩师在这儿,如今也不过是第二任院长罢了。”

说到以前的事,景冬不免话多了起来。

“嗐,啰嗦了,啰嗦了。”

“老夫一时忘情,倒让道长听这些陈年旧事了。”

太渊微微一笑以示无碍。

景冬接着看第二份稿子,上书《天理主敬图》。

看着看着,景冬的眉头皱了起来,脸色也变得正色万分;眼中眸光无神涣散,太渊知道,那表示景冬陷入了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