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行王屋山(第2页)

“曾经??”绯村剑心不解,“曾经”二字就说明已经时过境迁了。

林平之忽然想起什么,脱口道:“莫非就是后来改称茅山宗的那个...“

“不错。“太渊颔首,他屈指轻叩树干,发出空鸣,“上清派传至南朝梁陈时,有第九代宗师——陶弘景,他隐居茅山,并以茅山为祖庭。他继承上清派道统又开创茅山宗,使茅山上清派不断发展壮大。“

山风骤起,吹得三人衣袂翻飞。

林平之长枪杵地溅起碎石:“那师父,我们为何不去茅山?反而来到这济源王屋山?“

他相信师父做事自有缘由。

“那就要说到一个人了,”太渊忽然停步,他轻抚过道旁一块长满青苔的残碑,“你们可听说过“司马承祯”这个名字?”

“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

两人对视一眼,回想片刻,皆是摇了摇头。

见两个徒弟皆是一脸茫然,太渊不禁轻笑出声。

“道家各派谱系浩如烟海,不知晓也属常事。“

就好像每个人一般只会去研究自己这一领域的知识和相关人物。

而太渊第一次对司马承祯感兴趣,是那年在崇道观藏经阁,从泛黄的《道藏辑要》里,看到“白云子司马承祯“几个朱砂字迹时,因为刚好和自己师爷的道号一样。

就仿佛大家小时候,会对和自己名字相似或者读音相同的人感兴趣,太渊也是一般,更不必说道号完全相同的人了。

甚至太渊还有过妄想,自己师爷就是那位从唐时存活至今的大宗师。

不过,这种妄念后来随着年纪增长也消失了。

“这司马承祯呐,是唐朝的道士,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也是茅山宗第四代祖师…”

太渊给两个徒弟普及介绍。

说起来,自己跟这位还是有些渊源的。

因为司马承祯拜师嵩山道士潘师正后,学习上清经法、符箓、导引、服饵等道术,之后曾隐居天台山玉霄峰。

估计是先辈有所交流,所以崇道观也有部分司马承祯的记载。

“……开元盛唐时期,玄宗皇帝请司马承祯在王屋山自选佳地,建造阳台观以供居住。并按照他的意愿,在五岳各建真君祠一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