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二人不同的法(第2页)

宋之谦眼中闪过几分恍悟,也有几分疑惑,继续问道:“那这…表象何为?”

太渊说道:“此时,后天之中先天之象显现,金情木性并发,水上火下达到既济之态,再加上中央二土调和,后脑部有‘抽风’之象,身心交泰,神定心安,愉悦生起,正如丹经所云,到此步工夫,身体以前所患的暗疾便会渐渐痊愈。”

宋之谦思虑片刻,他微微低头,接着起身,双手背在身后,在原地缓缓踱步,仔细琢磨着其中的精义。

过了好一会儿,他的目中露出恍然之色。

“这便是《道德经》里云: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说完目光炯炯的看向太渊。

太渊听闻宋之谦之言,旋即忍不住抚掌而笑。

“妙哉!妙哉!“太渊笑声渐歇,指尖轻叩案几,发出金玉相击般的清音,“与道兄论道,当真如饮醇醪,不觉自醉。“

这种论道论到妙处,道友间能互相跟得上思维,真是一种乐趣。

倘若论道之时,对面是个冥顽不灵的榆木脑袋,无论如何阐释,对方都难以领会其中奥义,那可真是让人头疼至极,甚至要被活活蠢死。

“正是如此。”太渊继续说道,“人元清静渐修之法,一步步的工夫做下去,做到极致,方显【无身】。”

“一入手,便把身体丢开只做心上工夫,除非上上资质,直接天元,我辈资质愚钝,只谈身心有所依处,然后“独立不改”,“坐进此道”,得道而守道。”

一时间,两人静默。

风在徐徐吹动,摇曳着树叶。

太渊在回忆着自己的讲述是否有问题,宋之谦在分析着太渊所说的那些对自己有作用。

良久,宋之谦才抬起头来:“太渊道友的法看来对心性要求比较高,而且依贫道推演,道友的法应该还未完善,仍有衍化空间。”

“宋道兄慧眼。贫道的法道友既已知晓,那么宋道兄所谓的炼形之理,贫道可得闻乎?”太渊说道。

宋之谦神色一正,整理好语言。

“人之生也,形与神为表里。神者,形之主。形者,神之舍。形中之精以生气,气以生神。液中生气,气中生液,乃形中之子母也。”

“水化为液,液化为血,血化为津,以阴得阳而生也。若以阴阳失宜,则涕、泪、涎、汗横出,而阴失其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