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望气有成,更高视角
这本道书里清晰地阐述,真实生活中的“气”,无形无质,看不见也摸不着。
然而,我们却能凭借触觉感知到它的存在,当微风轻拂,还能听见它穿梭而过的声音。
按照太渊的理解,这其实就是后世普通大众所熟知的空气。
正因为如此,许多学艺不精的人便错误地以为,望“气”仅仅依靠感觉就行。
可实际上,这种认知并不完全正确,他们远远没有领会到望气的真正要旨。
相术中所说的“气”,指的是“气色”,若隐若现,浮于表皮,特别是面上,细心观察,似乎带有颜色。
读到此处,太渊脑海中陡然间想起《素问》中的一篇记载。
《素问五藏生成篇》里云:“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面青网赤、面赤目白、两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五行之中,以土为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是生机之源。”
太渊把这些学问互相映照,一时间颇有所得。
同时,也不禁对那些学道只学个一知半解,还秉持着“肉身是具臭皮囊”这种片面观点的人暗自感叹。
“……曾有《望气篇》中云:凡山,紫色如盖,苍烟若浮,云蒸霭霭,四时弥留,皮无崩蚀,色泽油油,草木繁茂,流泉甘冽,土香而腻,石润而明。”
“如是者,气方钟未休;反之,凡山形势崩伤,其气散绝谓之死……”
道书之中,继续深入论述了在平常认知里,风水地师常提及的“山泽通气”等内容。
书中细致入微地谈到了山的形势与气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明确指出气和环境二者紧密相连,犹如鱼水,不可分割。
“环境好,气生;环境不好,气死…”
太渊闭上眼,静静思索、梳理、总结。
还好太渊有着深厚的道家功底,多年来饱读各类道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储备。
换做一般的道士,没有如此深厚的学识沉淀,面对道书中这些晦涩难懂、环环相扣的理论,还真不一定能够看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
要学习望“气”,首先要明白什么是风水学中所说的“气”。
“气者,形而上也,万物之源,变化无穷。固于形,附于物…………”
风水鼻祖郭璞在《葬经》中第一句就点明了“承生气”的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