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杨广见隋灭(第2页)
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翟让和李密领导的起义军在河南瓦岗地区崛起,成为当时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起义军之一。他们高举义旗,反抗暴政,吸引了众多志同道合的人们加入,势力迅速壮大。
与此同时,在河北地区,窦建德以其仗义疏财、深得民心的形象,领导着一支强大的起义军。他的军队纪律严明,作战勇猛,成为河北起义军中的中流砥柱,也是这一地区最大的力量。
而在江淮地区,杜伏威和辅公佑则是起义军的领袖。他们率领的军队在东南地区具有重要地位,是该地区的主要战力。这三支起义军各自在不同的地域发展,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杨广对于第一次征高句丽的失败感到十分不甘心,于是决定再次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企图一雪前耻。这一次,他组织了一支规模同样宏大的军队,准备再次向高句丽发起进攻。
与第一次相比,杨广在第二次征高句丽时制定了更为周密的作战计划。他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对军队的部署、粮草的供应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安排。然而,正当一切似乎都在按计划顺利进行时,一个意外的事件却彻底打乱了杨广的计划。
在黎阳负责督运粮草的杨玄感突然起兵反隋,这一举动让杨广措手不及。他不得不紧急抽调军队回后方平叛,以稳定局势。这样一来,第二次征高句丽的军事行动就被迫半途而废了。
经过一番艰苦的战斗,杨广终于成功地平定了杨玄感的叛乱。但此时的隋朝已经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各地的起义不断,规模也越来越大。其中,以慈航静斋对关陇李家的支持最为引人注目。在这种情况下,李渊在晋阳起兵,迅速崛起。
面对日益严峻的局势,杨广决定第三次东征高句丽。这一次,他率领着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怀远镇。然而,就在这时,高句丽方面却突然遣使请降,表示愿意归顺隋朝。
杨广见好就收,接受了高句丽的投降,并下令班师回朝。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只是高句丽的缓兵之计。当他的大军刚刚撤离,高句丽便立刻反悔,重新与隋朝为敌。
与此同时,各处的起义军如燎原之火般迅速蔓延,隋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而在江都,禁军将领宇文化及发动了兵变,率领叛军冲入宫中,将杨广捉住。宇文化及以杨广无道为由,将其缢杀,结束了他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