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倪佬这次是真的生气了,书房里沉闷、压抑、令人窒息,寂静地只有老人家严厉地瞪着他,二子捂着脸被瞪得腿肚子发颤,喃喃半晌不敢开口再为自己辩解。
“爷爷!喝杯茶,消消气,二子知道错了。”另外一个年轻的男人从水晶玻璃茶几上,到了杯茶放在老人手里。
刚挨了两巴掌,垂头丧气的站着,嘴里咕哝道,“我哪知道会闹这么大。”
老人还没发作,“二子你先出去,在外面等着,一会儿咱哥俩好好聊会儿。”
被唤作二子的年轻人委屈地看着大哥使得眼色,“爷爷我知道错了,这几天我在家好好反省。”说完飞快的窜了出去。
“唉!”倪佬重重地叹了口气,抿了一口茶水看着稳重的大孙子,紧绷的脸才稍微和缓些。“你弟弟做的好事。可能你要受到些影响。”
“爷爷,我想下到地方上去。”他浑然不在意丢掉一个正厅的级别,给自己倒了杯茶,轻轻地哆了一口。
“哦!怎么又这个想法。”倪佬饶有兴致地看着他问道。
“古人有云。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不就是这个理吗?”他轻飘飘地说道。“一直在部委待着。履历上也不好看!王家不就是典型的例子。”
这是唐代张九龄于唐开元三年提出的选官原则。州县指地方官,台省指中央官,该选官原则是说,没有在地方州县任职的经历,就没有担任中央台省官的资格。
这种选官制度,为唐朝官僚制度注入了活力,为造就“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唐代中后期不断地加以具体化和细密化。各方面相关的制度逐渐调整,不断与这个原则配套。即使进士出身者必须先到州县任职的规定,就从进入官僚队伍的源头上对地方历练加以保证;关于没有任刺史、县令经历的人不得升任中书、门下两省要员的规定,则是从官员迁转的最后环节上对地方历练加以保证。有了这一头一尾的严格把关,加上此前在各个中间环节上的配套措施和制度规定。“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原则无论在保证官员升迁机会的公平性还是保证中高级官员具有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方面,都基本得到落实。为科举出身的士人加强地方行政历练、提高行政能力创造了条件。如今的华夏国,也在借鉴这种重视官员实践经验的选官制度,很重视提拔使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基层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