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什么叫国际大导?(2合1(第2页)

寒暄几句,一行人便移步会议室。

芭芭拉也算是华语电影的老熟人,老谋子早期的《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发行,都有她的参与。

哥伦比亚也是好莱坞八大里面最早进入国内的公司,早在87年就跟投了《末代皇帝》。

89年,索尼完成对哥伦比亚的收购后,大举进军亚洲。

熟悉华夏市场,又懂中文的芭芭拉被哥伦比亚聘请为亚洲地区负责人。

芭芭拉负责的第一笔投资就是《卧虎藏龙》,这部片子,哥伦比亚投资了1000万美金。

与此同时,她还跟华艺兄弟签订为期四年的战略合作协议。

先后投拍了《大腕》、《寻枪》、《天地英雄》。

片刻后,陶坤站在投影仪前,一边对照ppt,一边讲解着剧情,以及项目筹备概况。

坐着的芭芭拉等人,则是时不时地翻动文件。

时间银行

永生

富人垄断所有的核心生产资料,穷人只能挣扎求生

一年一届的时间游戏

穷人的残酷竞技场

富人的生活调剂

同时也是所有人又爱又恨的大型真人秀

看到时间游戏的规则,现场的几人顿时想起了99年发行的日本小说《大逃杀》。

以及深作欣二拍摄的同名作品改编电影《大逃杀》。

不过。

游戏机制相似并不是问题。

沈良写的这个本子,立意跟《大逃杀》不一样。

虽然他们都是反乌托邦式的作品,但《大逃杀》批判的是人性和体制,而《时间游戏》的重点批判对象显然是全球化的资本垄断。

以及资本对人的异化。

作为一名华夏通,芭芭拉隐约猜到了沈良的初衷。

去年,华夏正式加入wto。

全球化的浪潮,迎面而来。

无数带着各种目的的海外资本,迅速涌入华夏市场。

或许,正是对于未来的担忧才催生出了这部作品

如果沈良有读心术,他一定会给芭芭拉点赞。

他选择拍这部片子,提前‘准备’的动机就是这个。

毕竟。

拍一部片子,总得有动机吧
不可能是凭空生出来的。

不仅要有一个合理的动机,还得符合时代。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这个时候拍一部《流浪地球》,或者《战狼》,都不用影迷出手,公知就能把沈良喷死。

介绍完大致剧情主线,陶坤切到下一页。

“目前,已经签订意向投资协议的投资方一共有七家,落实的一共有四家。”

“以下是清单。”

只见ppt上左右两侧分列七家公司,左边是落实的投资方。

沈良工作室:120万美金。

博纳:200万美金。

青影厂:50万美金。

韩国cj集团:100万美金。

合计:470万美金。

而右边三家公司是中影、上影、紫禁城影业,意向投资金额依次是200、100、100万美金。

看到这一连串的数字,芭芭拉摸了摸手上的戒指。

剩下的投资份额只有630万,即使全部归哥伦比亚,也只占42%的比例。

42%,虽然是领投,其他份额也很松散,但中影、上影、紫禁城、博纳、青影厂,基本都是沈良那条线的。

哥伦比亚便是拉上cj集团,份额也只有48.66%。

拿不到主控权。

没有主控权虽然有点可惜,但芭芭拉并没有放弃投资的意思。

接着,她倏地举手。

“沈导,你有没有兴趣把这个故事搬到好莱坞”

“我仔细看了你的架构,故事的主线没有明显的国家形象,也就是说,这个故事既可以发生在日本、韩国。”

“也能发生在美国。”

芭芭拉提这个建议,有两个目的。

一是为了争夺项目主控权,一旦改去好莱坞,制片成本少说要多个一千万。

不客气的说,这些投资方里,除了他们哥伦比亚,没人能跟。

多了一千万,主控权就能落入哥伦比亚手里。

二嘛。

芭芭拉确实觉得《时间游戏》比较符合美国市场的胃口。

y世代的年轻人叛逆、质疑权威,《黑客帝国》的成功,背后映射的正是这种思潮。

“抱歉。”

然而,沈良的回答却出乎她的意料。

“我暂时没有进军好莱坞的打算,而且,我拍这部片子的初衷是探索华语电影的大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