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起猛了!钓了一条大鱼!(求月票)(第3页)

把后期放在柏林,也是一个小小的加分项。

接下来几天,沈良依旧一边做后期,一边跟各位老师,以及汪涛联系。

经过沟通,沈良这才知道这个方案有多难。

硬件、软件、系统层、应用层面,样样都有一大堆问题。

首先。

当下的主流无人机仍是固定翼为主,多旋翼无人机还处于初步商用阶段。

动力不足,坠机的概率非常高。

续航也不够,一架无人机的续航时间只有几分钟,不过,几分钟也够用,难点在于多旋翼无人机之间的干扰。

想要组成一头凤凰,至少要2-300架无人机同时起飞。

相邻无人机气流干扰,很容易导致姿态失控。

不过。

李泽祥团队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动用、续航都是源自于电池、电机,只要减重,上碳纤维,再研发新的电机。

然后,再慢慢探索无人机阵列齐飞,从10台到50台、100台、200台,慢慢调试。

真正麻烦的是控制系统、通信模块,以及飞行控制算法、协同控制软件的开发。

其中,这四个难点,前两者比较好解决。

什么霍尼韦尔陀螺仪、triblebd992双频gps模块、tda+fhss协议芯片、定制nrf24l01无线模块等等。

能上尽上。

堆也能堆出来。

最难的是飞行控制算法,这一块,全世界都找不到配套解决方案。

想搞

只能自研。

李泽祥开出了一个项目预算清单。

开发分布式控制软件大概需要2-30人的团队,集中开发两到三年。

仅人力开支就要2-3000万左右。

毕竟,他是按照香江那边的物价计算。

香江那地界,一个中高级工程师的年薪少说要个30万左右。

而这。

只是算法方面。

考虑到硬件、软件、时间成本等等方面的开支,如果想在08年之前达到类似的效果,保底需要投入1-2个亿。

就这。

还不一定能完成。

方案发出去后,李泽祥就忙其他事情去了,站在他的角度,这个项目十有八九要黄。

太贵。

不确定性太高。

即便研发成功,也未必能通过奥组委的审核。

因为新技术的风险太高。

奥运开幕式可是全球直播,万一现场炸机了,谁能担责任

奥组委也不可能为了一个不确定性这么高的方案投钱,所以,只能是私人投资。

易地而处,换做是他,李泽祥绝对不会投资。

那是一两个亿,不是一两百万!

然而。

令李泽祥意外的是,一周后,他接到了沈良的电话。

人家真准备试一试。

下个月,沈良会来香江,对方希望他出具一个更加详细的项目企划书。

如果确定方案能被奥组委看上,不论国家投不投,沈良投了!

听到那句‘国之盛世,略尽绵薄之力’,李泽祥二话没说,当场就答应了下来。

大不了白干嘛!

“李老师,您找我”

当天下午,汪涛又被叫到了办公室。

“嗯。”

李泽祥点了点头。

“你把手头上的事情先放放,接下来半个月,我、你,还有你的几位师哥会全心修订‘无人机项目’的企划案。”

“下个月,沈良来参加《功夫》的首映礼时,他到时候会亲自过来一趟。”

“李老师,沈导真准备干啊”

闻言,汪涛瞠目道。

“暂时还说不好,但意向比较强烈。”

李泽祥没把话说的太满。

“事先说明,小汪,如果沈良最后没投,那就是义务劳动。”

“李老师,我没问题!”

为了国家大事,义务劳动又怎么了

“嗯,你准备准备,把手上的事情先安排一下,从明天开始,我带队,尽量在下个月15号之前把方案列出来。”

“嗯!”

汪涛重重点了点头,没过一会,他满心欢喜的走出了办公室。

成不成,那都不重要。

哪怕白干,这个项目也是他的梦中情项。

为了梦想努力,不能叫白干!

万一要是成了呢

不过。

不论成不成,沈导的这个魄力,确实不小,难怪人家是国际大导演。

还有无人机阵列的方案,也真踏马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