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载誉而归(第2页)

 足以载入史册的成就!

 还是在校生!

 博士生,也是生!

 放眼全球,那都是独一份,

是第一。

 凡事沾上了第一,还是全球第一,dddd。

 这个忙,帮得帮,不帮也得帮。

 虽然这种手法有点不光彩,但跟首位欧洲三大大满贯的诱惑比,干,踏马就干了。

 只能说,姜还是老的辣,皮,还是老的厚。

 老张、老穆、老何三人都计划好了,沈良还能怎么办?

 当然是接受。

 羞耻一点就羞耻一点吧。

 “师哥,恭喜柏林归来!”

 看到献花的女生,沈良心里不禁有点惊讶。

 这不是张丽吗?

 之前离得远没认出来,凑近了,沈良认出来了,虽然此时的张丽还没开始微do,但两人知根知底。ˉ看~*书ee:君2? (;免>{费\$/阅x读t`

 在《我愿意 i do》剧组,那双大长腿给沈良留下了很多回忆。

 销魂蚀骨又吸髓。

 “谢谢。”

 虽然很惊讶张丽怎么从中戏跑来了北电,但沈良丝毫没有情绪外露,笑着接过了鲜花。

 “小良,欢迎归来!”

 “谢谢老师。”

 “沈导,跟何主任站一起,我们拍个照吧?”

 这时,旁边的记者喊了一声。

 循声望去,老熟人一个,《新京报》娱乐部的杨彬彬,日后《财经》、凤凰网、网谊的副总编辑。

 “好。”

 沈良笑着点了点头,跟老何站在一起拍了张合照。

 接着。

 接机的人举着横幅把沈良围在C位,又拍了几张照片。

 国内的记者没有跟港台、海外狗仔那样一窝蜂的围上来,因为他们都是正经媒体的正经记者。

 以内地的记者行业生态,大部分有证的记者都不会那么干。

 太丢份。

 其实,这个时代的很多娱记后来都混得不错,像杨彬彬这样担任互联网公司高管的,一抓一大把。

 当然。

 生猛的也有。

 《鞍山日报》的蕾铃,不仅戳娜英的肺管子,还跟人家拍桌子对骂,《南都》的宁佐芩一句‘不采访你就滚’,把田振当场气哭。

 不过。

 今天来现场的记者都是北电严选,像那样的刺头,一个都没有。

 拍完合照,记者们井然有序的上前采访。

 都是一些常规的提问,沈良的回答,照本宣科。

 “获奖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集体的功劳。”

 “新人导演的建议?扬长避短,找准适合自己的领域,然后,大胆的往里冲!”

 “如果批评不自由,赞美将毫无意义,不论好坏,我尊重所有的声音。”

 “冲击金狮奖?抱歉,我暂时还没有想过,近期,我个人最重要的事是接下来的奥运方案竞选。”

 “方案内容?咳咳,我现在说了,你能发出去吗?”

 “好莱坞?或许会过去看一看,学习学习。”“……”

 “谢谢。”

 简短的采访结束,沈良和老师一起回了学校。

 抵达学校,还没进入院校就能看到同款横幅挂在学校大门上面。

 更大。

 更红。

 横幅下方,书记、院长、摄影系、导演系、表院的师生们,密密麻麻占了一大排。

 看热闹的学生,那更多。

 没办法。

 沈良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名义上是学生,实际一年到头都回不了几次学校。

 每次回来,也是匆匆而过。

 想攀,都没那个机会。

 一场简单的欢迎仪式结束,沈良又把那座金熊奖奖杯放进了早已准备好的展示柜里。

 放好奖杯,沈良往后退了一步。

 面前四个柜子,左右两侧的柜子放着短片金棕榈、银狮,中间放着金棕榈,以及新鲜出炉的金熊。

 还少了一个金狮奖,一个短片金熊。

 后者的话,沈良暂时没什么兴趣。

 等什么时候有空,或者想拍短片了,再拍一部短片。

 什么大导演拍短片掉逼格,那都是外行话。

 拍短片的大导演,多了去了,国外的且不提,国内这边,功成名就的老谋子、凯子哥、王佳卫等等,都踏马拍过。

 还是那句话。

 拍好一部短片的难度,丝毫不亚于长片。

 又是一阵合影。

 然后。

 沈良和记者移步来到校史馆的小会议室。

 整整两个小时的采访,记者们乘兴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