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深光影视:又能在夏天大展拳脚啦!(第2页)
没有外力的干预下,普通人和权贵阶层宛如两条平行线,很少产生交集。
相应的,阶级流动也很少,双方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日本老百姓主打一个眼不见为净。
别当着我的面炫就行。
这种风气也自然而然地蔓延到了演艺圈、娱乐圈,小日子的很多明星除了代言、品牌活动,私下在公众场合都很少穿戴奢侈品。
日常都是大众款。
即使买了一柜子的包包、衣服,也不敢公开炫。
正因为这种风气,沈良挑选的服装都是那种老钱风,几乎没有logo。
普通人关注剧情即可。
真正的奢侈品消费主力军,哪怕没有品牌标识,他们也能认出来,不影响植入效果。
如果拍的太浮夸,那不是喧宾夺主,那踏马不是成了《小时代》
这边,电影有条不紊地拍着。
国内那边,《石头》好似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
彻底疯狂!
7月4号到8号,连续五个工作日票房超300万,周末两天,狂砍1000万票房。
七天2500万,力压《头文字d》,登顶周票房冠军!
蝉联周末票房冠军!
十一天,5500万,跟《头文字d》平分秋色,不分伯仲!
【方言喜剧杀疯了!《疯狂的石头》单日票房逆跌,观众高呼‘顶你个肺’!】
【草根逆袭!《疯狂的石头》首周狂揽3000万,力压《头文字d》成暑期档黑马!】
【宁皓一战成名!《石头》票房破5000万,深光影视再造‘以小搏大’神话!】
【黄博‘黑皮’爆红!《石头》票房破纪录,深光系导演、演员再添猛将!】
【……】
外界热炒,网友关注,影迷震惊,不过,这些都不及圈内人的震动。
不论是内地-香江《服务贸易协议》签订前,还是签订后,国内卖座的电影大多都是港星扛票房,内地演员作配。
过去这两年,因为沈良异军突起,虽然诞生过像《那些年》、《束》、《时间游戏》等作品。
但。
这些作品要么是沈良执导,要么是他参与编剧,沈良是什么人
全世界最年轻的金棕榈导演、金熊奖导演!
那叫因人成事!
正常!
然而,《疯狂的石头》既不是沈良执导,他也没有参与编剧,沈良只挂了一个监制的名头。
只是挂了而已。
《石头》拍摄时,他几乎没有去片场。
这样一部由新人导演,纯内地制作班底、演员组成的低成本电影,却能跟巨星云集的《头文字d》打擂台。
还没输。
简直离谱!
咔!
隐约间,好像有什么东西碎了。
沈良从02、03年埋下的引子,前有《那些年》、《束》,到了《石头》,终于破了。
很多影视公司、从业人员开始反思。
内地演员真的没有扛票房的能力吗
根据‘经验’,好像是不太有,很多内地班底的电影,扑得悄无声息。
如果没有《那些年》、《石头》这样纯低成本逆袭的影片,他们或许还会跟着惯性想。
是这样。
没错。
港星男主+内地女主,没错。
现在
那些片子不行,好像不单纯是演员号召力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洗礼,内地的制片方愈发重视营销,那些扑街的电影,无一例外,都没怎么炒作。
大多都是偏文艺向的影片。
文艺向的影片,炒什么炒
炒了,那还是艺术吗
艺术不容玷污!
再回头一看,人家双金大导演都踏马炒作,我们还纠结什么
炒啊!
得炒啊!
内地在反思,港台,尤其是香江电影人却察觉到了一股强烈的危机感。
怎么办
搞垮沈良,搞垮深光影视
似乎,好像,也许有点难呐,沈良又不是没有靠山,又不是孤狼。
内地的中影、上影,香江的保利华亿董老板、泽东影业的墨镜王、刘振伟,音乐圈的宽姐、环球唱片,宝岛的吴惇、杨登奎、邱福生。
海外那边,韩国的cj集团,日本的哥伦比亚、索尼,都跟他有着利益链接。
没有哪里是铁板一块。
那些没喝上汤的人凭什么让吃肉喝汤的人放弃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