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昏睡不醒

若说哪里的人才最多,自然是各国的学宫,那里拥有最顶尖的教育资源,里面学子也拥有着最顶尖的身家。

 但他们归属于其他诸侯国,同诸侯国的贵族之间有着纠缠不清的关系,是一把双刃剑,若用的好,他们会是治理国家的栋梁,若用的不好,他们也将会动摇国之根基。

 随着秦国攻下的土地越多,越需要有人去治理地方。

 当下秦国最好的选择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在保留军功爵制的同时,开辟另外一条人才选拔方式。

 不论出身,只看能力品性,从秦国上下筛选,那些选出来的人将成为一颗颗钉子,驻扎在全国各地,成为秦国治理地方的基石。

 可惜,现实却是秦国没有那么多可以选择的人。

 秦国虽建了学室培养官吏,但这些学子本就是官吏家族出身,与其说是选拔,不如说是另外一种继承制,贵族把持着教育,从上至下,来来去去依旧是那么几家人。

 商鞅变法之后严重打击了秦国的贵族势力,但他们从未消失,不过是以另外一种形式继续存在,平民上升唯一的路径依旧是在战场上建立军功,以换取爵位。

 赵元溪鼓励教育,除了扫盲,也是希望能多培养出些治国理事之才。

 听太后提及张良,嬴政若有所思,当初太后竭力推动启蒙教育,他并不太放在心上,如今看来似乎没那么简单。

 “寡人收到的消息,韩王已经释放了张良。”

 秦国拿下赵国的代郡后,返回的王贲带着大军围了韩国的南阳,韩王安选择答应割让南阳,但嬴政怎么可能允许韩国在他眼皮子底下继续存在。

 如今赵国已经被消灭,秦国已无后顾之忧,韩国要么被灭,要么投降,没有其他选择。

 若韩王动了张良,那他秦国便可直接出兵,不过太后既然想保他,嬴政倒愿意再等等。

 既然张良被韩王放出来了,那便代表能谈得下去。

 赵元溪:“张良能言善辩,韩王如今愿意谈,想来结果不会令我们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