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伸手不打出钱人

有了初步的构想,胤禩那里稳步发展。

他也没有急着想把觉禅氏接回来了,只是努力办差,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觉禅氏被安置在宫外,听说过的还好,虽然日日思念儿子,但胤禩时不时会去看她,也能聊以慰藉。

不知道胤禩和觉禅氏说了什么,在宫外郁郁寡欢的觉禅氏对身体开始顾惜起来了。

先前胤祚知道的,宫里都说觉禅氏这人,受不住打击,自己就把自己磋磨的没了心气,那口郁气堵在心口,是会将人活活耗没了精气神的,人也就坏了。

可现在觉禅氏像是想通了,胤祚听到这点消息,也跟着高兴。

胤禩沉下了心,准备伺机而动,胤禔和胤礽答应了帮他,他自然也得达成条件,急也急不来。

觉禅氏总会回来的,康熙虽然想将觉禅氏送往别府,可有胤禩苦苦哀求,到底是僵持下来,目前就维持在那么个状态——不进不退。

前朝的事总是这样,胤祚称其为唱大戏。

还有着名表演艺术——变脸。

宫里宫外的都是行家。

人家戏班子看家的本事都不如他们拿手,若是出去演上一场,怕是那些名角的饭碗都要丢了。

上一秒晴空万里,下一刻就阴云密布。

也可能刚刚瓢泼大雨,接着又多云转晴了。

胤祚没再多关注这件事。

又这么过了几个月,胤祚置身事外,没与党争沾上一个铜板的关系。

他现在最会磨洋工打哈哈,应付那些老狐狸也算熟门熟路,工部勉强算得上是他的大本营了,过的也悠闲自在。

胤禔和胤礽自然还是争斗不休,彼此捅刀的事儿,一件接一件,天天有人弹劾。

胤禩趁着这个时候当好人,倒是显得出淤泥而不染,狠狠拉了一波官员好感度。

康熙被几个儿子弄得焦头烂额,直呼生了几个冤孽,上辈子欠了这些讨债鬼。

又是一个冬天,冬的脚步刚刚来临,胤祚就身上发懒,怎么都不想动弹,别说上朝了,出宫玩都觉得无趣,就爱藏在窝里躲懒,地龙一烧,被子一裹,宅在家里的好处可让他体会到了。

冬日里,百姓不好过,胤祚都嫌冷不想裹的厚厚的出去,那些平民百姓日子可想而知。

缺衣少粮,熬过一个冬,才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胤祚这些年早见识过冬日有多么难熬,皇城根下还好点,到底富庶一些,再远些的地方更难呢。

他这些年捐粮捐物,在外头施粥的摊子支起了一个又一个,倒是有了个习惯——每年冬天都会亲自出去搭把手。

毕竟意义不同,先不说那些宣传皇家,提升威望的。

实打实的,胤祚去干这活,京里那些富裕人家看了,总是有更多出力的。

有他带头就能活更多的人。

他这个荣亲王还是颇有能量的,毕竟冬日了,离新年也就近了,为自己积福添德,重要的是可以在奏折里提一嘴——万岁爷,我们可是响应号召了!

这是从胤祚六岁那年有的特殊待遇,毕竟当年的大萨满说要为他广积德,康熙就大力施恩于民。

上行下效,满朝的人精都瞧得清楚。

简而言之,他们要捧上这个受宠的阿哥几句,再顺带提一嘴自己,想着多讨帝王欢心。

就算没讨着欢心,也不能落下口实。

反正对那些官员来说那些东西也花不了多少银子,身边人都去做,不如讨个好,别被抓住小辫子了。就算只是作秀,也能堵住人言。

所以每到这个时候,胤祚的名字就会空前绝后的响亮。

胤祚自是想着要以身作则,亲自去上几日,康熙也是支持这个做法。

在康熙看来,大萨满是个有真本事的人,既然是他说过的话,最好还是要尽心尽力去办。

才能让他儿子福祚绵长。

这时候还没那么冷,虽然断断续续的有人家开始做善事,但还没到深冬里集中的时候。

胤祚准备初冬就先出去帮忙操持,这一个冬天,他准备多去段时间。

萨林和他本是要在秋日成婚,可内务府那边又搞出一堆章程,康熙心里觉得不满意,就将婚事拖了几个月,冬日里觉得不行,康熙又将婚事拍板定在了春天。

冬日严寒,春暖花开。

春季是个好时候,康熙振振有词。

他是个挑剔的人,太子当年迟迟没能大婚就是康熙这个操心的阿玛这里不满意那里不满意,总觉得亏待了儿子。

轮到胤祚了,内务府冒着冷汗抖着双手,兢兢业业的提出了一版又一版的方案,康熙好不容易勉强同意了,临到头又反悔——

他还是觉得配不上儿子,这待遇有些委屈。

胤祚倒是觉得没什么不好的,内务府不敢不尽心,至于什么规模什么的,他没那么在意。

但汗阿玛愿意折腾,谁也拦不住他。

不过胤祚对赫舍里氏有些愧疚,人家姑娘这三番五次的折腾,也累个够呛。

唉,以他汗阿玛的性子,胤祚几乎可以想象到,啥叫横挑鼻子竖挑眼。

毕竟能做到太子妃那样的可不多,真是他迄今为止见过的十全十美,完美福晋了。

这才让汗阿玛满意。

哦,也是要承受不少来自汗阿玛的压力的。

好在他福晋只是个亲王王妃。

夫妻俩人不需要多么努力,也不需要完美无瑕模范夫妻。

毕竟——胤祚最得意的,他和兄弟们是有很大不同的。

想着明年新婚,胤祚更是加大了今年的“补助”力度,投了更多银两进去。

算是他和赫舍里氏一起的。

等她过门,就是他家一份子,都是一家人。

家人,胤祚是很看重家人的。

以后,会陪他很久的亲人。

赫奕也很有眼力见,女婿的“慈善事业”,他肯定要紧随其后,要表态的。

自从婚事定下,他就跟着一起搞,他们家也支起一个摊子施粥。

前头有乌雅氏和董鄂氏的例子在,也能照葫芦画瓢。

而且赫舍里氏这个妻族也是真给力,说出力就毫不含糊,胤祚表示很满意。

谁出银子,他给谁好脸色。

这叫伸手不打出钱人。

……

施粥,要维持秩序,不能造成哄抢一通的乱场面。

胤祚已经很有经验,这些年是个中行家。他严厉,树规矩,甚至有时候会恪守规矩显得不近人情,令人畏惧。

这是很正常的事,某种意义上来说,胤祚本身就令人畏惧——一个平日里接触不到的,底层贫民印象里高高在上的王爷,给他们施粥,巨大的阶级差距,会让那些苦命人害怕。

这些高高在上的官老爷,和他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还有这么一碗粥吃,穷苦百姓们感激荣亲王,说他好话的不少,但也有的会骂他。

这也很正常,胤祚告诉自己,不可能人人都喜欢他,何况是根本不了解他的人。

而且讨厌他的人还不少呢,胤祚自己想起来都想笑,这被他坑过的官员,那些被他弄得掉沟里的富商,那些毫不留情收拾的想着捣乱惹事的刺头流民。

什么身份的人都有,有钱的没钱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出身贫瘠的,高门显贵的。

当然喜欢他的人也很多,起码是数起来很难数清的数目。

两两相比,胤祚觉得不好估量。

不过嘛,他在意的是自己在意的人喜不喜欢他,而不是对他没什么影响的人讨不讨厌他。

胤祚很清楚,他就是胤祚嘛,又不是要人人满意,他自个过的舒心就行。

对着他老阿玛他脾气还不小呢,还想他去讨好谁?

天王老子来了也不管用。

可无论如何,不管喜不喜欢他,胤祚都不适合和百姓们打成一片,也没法打成一片。

虽然胤祚本身脾气好也显得温和,也不摆什么阔王爷架子,他可能还会在间隙随口问问老人孩子贫苦妇女和瘦弱的少年人们,那些弱势群体的困难或者别的什么。

问一问,会有些新的想法。

这么一说,就更显得平易近人,毕竟就算是脏臭的乞丐,胤祚也能说上话,也不觉得不应该搭理。

很多人就说荣亲王人好,善良好说话云云。

规矩是最重要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看着一个好说话的王爷,就是比一个看着就凶恶或者纨绔的王爷好欺负。

就算没法对胤祚做什么,那些有心之人也能将水搅浑,让他去头疼,让那些善事做不下去,还得惹一身腥。

就算没人刻意从中作梗,流民也是很容易被煽动的,群情激愤下猛的冲上来,够人喝一壶。

不想越过一些规矩,胤祚就要压住这些人,他见过不少乱象,不会让有心之人成乱子。

当然,最开始的时候肯定也是混乱过的。

不过,忆昔峥嵘岁月,胤祚还感慨——

难道他胤祚真的看起来那么好欺负吗?

胤祚这么问过丰生,这个勤勤恳恳陪着他,从小跟着办事儿的好伙计。

丰生只是一言难尽,望着胤祚那张纯善无辜的脸欲言又止。

他能说什么呢?

丰生现在在内务府当差,可胤祚出宫施粥施物的事还是他陪着。

因为他有个名头——荣亲王用惯了的人。

还是荣亲王的心腹。

心腹,多么荣誉的头衔。

就算是再忙呢,也得先忙荣亲王的事,帝王都同意,他的上司们自然不敢阻拦。

虽然有些不合规矩也不是职务范围,但是——谁叫是荣亲王呢?

可凭心而论,丰生是很愿意跟着胤祚身后的,干啥活都愿意。

但……王爷非要问他这个吗?

丰生只能直言不讳上拐个弯,“现在那些来排队的人也都知晓王爷的性情和规矩,不敢造次。”

那就是以前不知道的时候,觉得他很好欺负了。

胤祚恍然大悟。

现在都知道那一排排身材魁梧,高大结实的侍卫不是吃干饭的,他荣亲王也不是个脾气软好说话的了。

以前呢?果然需要杀鸡儆猴。

人多了要管理,就是耗心力啊。

丰生补充一句,“几年前敢闹事的刺头怎么被王爷摁在地上动弹不得的,王爷当年的英姿早成了一个传说。”

胤祚夸张的张大了嘴,很是惊讶,“啊,真是意外呢。”

他只记得那人被他揪着脑袋往地上一摁,摔了两颗牙。

哦,那刺头还被后头排队的小脚民人婆婆给吐了好几口唾沫。

大哥说的对啊,在外头还是要带三分颜色,下马威有时候很管用。

咱们讲理的有,可不讲理的也多。

胤祚在马车上和丰生贫嘴,出了宫慢悠悠的溜达,往他今日的目的地,棉衣分发处走去。

事实证明,冬天不只是饿,冻死的人甚至更多。

胤祚财大气粗,并不缺钱银,故而也会发棉衣。

他甚至还亲自操办了工程,建了些茅屋收留些无家可归的流民。

冬天流行一种鸡毛房,这样冻死的人就少了。

虽然环境算不得多好,一大堆人挤在一起,但好歹能活下来。

能活更多的人,胤祚就支持,这叫日行一善。

丰生恭敬的跟在胤祚身后,他这几年成长了不少,已经是个很不错的小油条,办事稳妥圆滑。

胤祚表示油条炸的火候不错,让他再接再厉。

争取五年升一升十年窜一窜,直接给他拿下内务府总管大臣的位置,或者当个户部尚书。

胤祚自己不咋上进,却对底下人很有信心。

他觉得对自己信心爆棚是自负,对别人,尤其是他觉得很有能力的人有信心,那叫慧眼识珠。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说话,等着去发棉衣。

那些东西,都是半新不旧的一大堆,这样能降低成本买更多。

毕竟他们的目的是让人活,不是让日子过得下去的来钻空子。

一件新棉衣卖出去,也或多或少有些钱。

胤祚打扮的低调,可腰间的黄带子醒目,排的长长的队伍一看到他来了,都激动的想往前挤。

有的老远就喊荣亲王,他们眼神狂热,当然,有这个力气的还是少数,大多人都比较沉默,只是默默的站好了队。

胤祚点点头,步履从容,温言安抚几句,就示意丰生帮忙。

都要登记造册,胤祚的习惯,做事留痕,到时候查起来也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