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7章 最该落子的棋盘(第3页)

 正说着,忽然见刘备推门而入,身上还带着雪沫子。“孟德,奉孝,你们都在。” 他搓了搓手,“徐州的雪下得真大,不过幸好早有准备,流民们都安然无恙。” 

 “我就知道你办事妥帖。” 曹操笑着递给他一杯热茶,“刚还说要派邓艾去南方推广稻种,你觉得如何?” 

 刘备接过热茶,暖了暖手:“邓士载确是合适人选。不过南方多瘴气,得让他多带些药材,以防不测。” 

 “还是玄德想得周到。” 曹操点头,“我这就让人去安排。” 

 郭嘉忽然笑道:“你们都在说正事,我倒想起一件趣事。上次在徐州,我见陈登家的厨子做了一道鱼脍,味道极鲜,等开春了,咱们一起去尝尝?” 

 曹操和刘备相视一笑,连日来的忙碌似乎都在这笑声中消散了。窗外的雪越下越大,将整个许都裹进一片洁白之中,而屋内的炭火正旺,映着三人的笑脸,温暖而明亮。 

 转眼便是开春,万物复苏。各州的农田里都热闹起来,农人忙着春耕播种,田埂上到处是忙碌的身影。许都的书院里,徐庶正教孩童们绘制《春耕图》,忽然见曹操、刘备和郭嘉一同走进来。 

 “元首,我们来向你辞行。” 曹操道,“奉孝要去江东,我和玄德要去河北,看看新粮种的长势。” 

 徐庶笑道:“看来三位又要大忙一场了。” 他转身从案上拿起三卷竹简,“这是我整理的各地农事纪要,或许对你们有用。” 

 三人接过竹简,郭嘉翻开一看,里面详细记载了各地的土壤特性、气候条件和适宜种植的作物,不由得赞道:“元首真是有心人,有了这个,我们就不用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了。” 

 刘备也翻开竹简细看,忽然指着其中一段道:“这里说北方适合种植粟米,南方适合种植水稻,若是能在南北交界处试种一些耐旱的稻种,或许能有意外收获。” 

 “玄德这个想法不错。” 曹操点头,“等从河北回来,我就让人去试试。” 

 几人又说了些闲话,曹操忽然道:“元首,等我们回来,还在这书院里聚聚,到时让奉孝做东,尝尝他从江东带来的好酒。” 

 郭嘉笑道:“没问题,不过你们可得多带些新粮种回来,让元首也开开眼界。” 

 徐庶笑着点头:“我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三人辞别徐庶,走出书院。春风拂过,带着泥土的芬芳,田埂上的野花竞相绽放,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刘备望着远处的农田,忽然道:“真希望这样的光景能一首持续下去。” 

 曹操望着满天的风筝,忽然笑道:“会的,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总有一天,天下的百姓都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郭嘉举起手中的酒壶,对着春风一饮而尽:“为了这一天,干杯!” 

 刘备和曹操也一同举杯,酒液入喉,带着春天的清新与甘甜,仿佛预示着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远处的田埂上,老农正带着孙子播种,小小的手掌里攥着新收的谷种,像是握着整个天下的希望。 

 三人在春风中豪情畅饮后,各自踏上了不同的征程。曹操带着他的壮志与谋略,奔赴河北战场,决心在那片土地上建立不世之功,为实现天下太平的宏愿踏出坚实一步。刘备则心系农田与百姓,开始思索如何将那田野间的生机,拓展至天下的每一寸土地。而郭嘉,摇着他的羽扇,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这看似平静的局势下,谋划着更深层次的布局。 

 曹操的军队如汹涌的潮水,迅速在河北地区集结。营帐连绵不绝,旗帜在风中烈烈作响,宛如一片黑色的海洋。曹操站在营帐前,望着远方,心中满是对这场战役的坚定信念。他深知,只有统一北方,才能为天下的太平奠定基础。此时,他的谋士们围聚在他身旁,纷纷献上自己的计策。荀攸指着地图,详细地分析着敌军的部署:“主公,袁绍虽占据河北要地,但内部矛盾重重,我们可先从其薄弱环节入手,逐步瓦解其势力。” 曹操微微点头,眼神中透露出对胜利的渴望。郭嘉虽未亲临战场,但他临行前的一番话,仍在曹操耳边回响:“主公,袁绍刚愎自用,但其麾下不乏能臣猛将,切不可轻敌。可先以奇袭扰乱其军心,再以正兵决胜。” 曹操将这些话语铭记于心,他知道,这一战,关乎着天下的未来。 

 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动地。曹操的军队如猛虎下山,向袁绍的阵营发起了猛烈的攻击。骑兵在战场上纵横驰骋,马蹄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曹操亲自率军冲锋,他的身影在战场上格外显眼,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双方军队短兵相接,刀光剑影闪烁,鲜血染红了大地。在激烈的战斗中,曹操的军队逐渐占据了上风。袁绍的军队开始出现慌乱,士兵们纷纷西处逃窜。曹操抓住时机,乘胜追击,一举攻破了袁绍的多处防线。 

 刘备回到自己的领地后,立刻着手实施他关于农田的计划。他亲自走访田间地头,与老农们交谈,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他还召集了当地的能工巧匠,商议如何改进农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他的倡导下,一场农业改革悄然展开。新的灌溉系统被引入农田,清澈的水流顺着沟渠流淌,滋润着每一寸土地。耐旱的稻种也在南北交界处开始试种,刘备满怀期待地看着那一片嫩绿的秧苗,仿佛看到了百姓丰收的景象。他深知,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天下才能真正太平。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农业的重要性,刘备还在各地设立学堂,教授百姓种植知识。他亲自授课,耐心地解答百姓们的疑问。在他的努力下,百姓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纷纷投入到农业生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