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督军的最后日子(四)(第2页)
 后排有人咳嗽一声,是徐志摩……刚刚二人还在办公室争论《红楼梦》里的诗词,该怎么样在这默片时代的镜头里表现。
 “那么,苏先生就是说,电影该学报纸那样论时事?”徐志摩突然用带着质疑的声音反驳了起来。
 苏俊一听,看到光柱里的画面恰好切到丫鬟偷换珠钗的特写,苏俊指着那颤抖的手指,笑着说道:
 “徐先生您看,这丫鬟的手在抖,可脸上在笑——若电影论时事,那是不必像报纸那样写社论的。它只消把这手抖的样子拍清楚,观众自会明白她心里的慌。”
 放映机忽然“咔”地停了,遮光帘被风吹得晃了晃,漏进一缕阳光,正照在至公堂前的匾额上。苏俊把胶片卷好,放回铁皮盒:
 “下周的实习课带诸位去翠湖边拍‘光与影’——记住,这时代的镜头,该对准那些会发抖的手,会发红的眼,会发烫的心。”
 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
 “镜头即人心”。
 粉笔灰飘在光柱里,像无数细小的星子,落在前排女生摊开的笔记本上,与她刚写下的“《西厢记》分镜稿”叠在一处。
 苏俊正想接着往下讲,
 窗外突然飘进一阵清脆的铃音,“叮当——叮当——”,是下课的钟声响了。
 他望着台下意犹未尽的眼神,自己喉头的话还没落地,只好无奈地笑了笑,抬手挥了挥:
 “先歇会儿吧,下节课再接着聊镜头里的影子。”
 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起身,议论着方才胶片里的胡蝶,或是翠湖边该带什么道具,脚步声混着胶片的余响在至公堂里散开。
 苏俊正收拾着铁皮盒,忽然见一个穿蓝布衫的男生从门口快步进来,眼神往四下里一扫,像怕被人撞见似的,匆匆往他手里塞了张折叠的纸条,又转身溜了出去,动作快得像阵风。
 苏俊捏着那纸条愣了愣,纸边有些毛糙,带着点油墨香。展开一看,只有寥寥几字:
 “校门口‘石上泉’茶室,一叙。董。”
 他指尖在“石上泉”三个字上顿了顿——那茶室就在巷口,青石板路边搭着竹棚,平日里总飘着龙井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