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归来了(六)(第2页)
 就在此时,第一排忽然站起了一位老先生。他先是抬手示意全场安静,随即目光转向李穗,语气沉稳地开口道:
 “李博士,我是复旦的鲁愚。想请教您一个核心问题:在当下,传统文化是否还有其存在的价值,我们是否仍需将其延续下去?”
 李穗闻言,先是看向鲁先生,眼神中带着几分认同,随即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在场每个人耳中:
 “鲁先生这个问题问得切中要害。当下民国,人人都喊着要学西洋的船坚炮利、实业新法,盼着能早日摆脱积弱的困境,这份心是好的,但咱们不能因此就把老祖宗的‘根’给忘了。”
 她稍作停顿,语气中多了几分郑重:
 “传统文化里的‘礼义廉耻’,是咱们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准则,能正人心、淳风俗;‘经史子集’更是承载了千百年的智慧,里面藏着治国安邦的道理。丢了这些,咱们学西洋就成了无源之水,即便学到了技术,也没有精神的支撑,终究难以真正强大。”
 说完,她再次看向鲁先生,语气恳切:
 “所以,这传统文化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么要’的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来弥补西洋之不足,让新学与旧学相得益彰,这样咱们的国家才能真正站得稳、走得远。鲁先生,您看这样的回答是否妥当?”
 鲁愚听后双目一亮,
 连连点头,枯瘦的手指不自觉地捻着胡须,语气中满是赞同:
 “说得好!说得透彻!这‘怎么要’三个字,真是点醒了我!”
 他话音刚落,
 台下的师生们再也按捺不住,先前被鲁先生提问勾起的思绪彻底翻涌起来。
 前排一个穿蓝布长衫的学生率先站起身,声音带着几分急切:
 “李博士!学生想请教,如今国难当头,我们埋头读书,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救国,而不是只做个纸上谈兵的书生?”
 问题一出,
 台下立刻响起此起彼伏的附和声。又有一个戴圆框眼镜的青年举手,目光灼灼:
 “博士!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我们年轻人总想着建功立业,可个人理想常与乱世洪流相悖,该如何安放才不算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