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十一)(第2页)
 报道一出,沪上哗然……
 舆论如潮水般汹涌,原本弥漫的恐惧渐渐转化为对暴行的愤怒与对正义的渴求。
 而率先揭露真相、为受害者发声的美国媒体,在此刻成为了无数人心中正义的象征,也让这场笼罩上海的阴霾,透出了一丝寻求公道的光亮。
 《大美晚报》揭露的真相,让上海的愤怒率先燃成烈焰。
 往日里在租界内骄横的日方人员,
 此刻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摊贩见了他们便收起摊位,巡捕房也不再刻意偏袒,就连孩童都追在其身后掷石子、喊“暴行犯”,曾经的嚣张气焰被满城唾骂碾得粉碎,每一条街道都成了声讨罪恶的战场。
 这股怒火迅速冲破地域界限,在全国版图上燎原。
 北平的学生臂戴白布、手持“外争国权,严惩暴行”的标语,从沙滩红楼出发,沿街高呼着穿过王府井;
 天津的码头工人放下手中的绳索,罢工队伍举着“抵制日货,还我同胞公道”的横幅,堵住了日资货轮的靠岸通道;
 武汉三镇的市民自发聚集在江汉关前,汽笛声与呐喊声交织,震得江面水波微颤。
 从江南水乡到塞北城镇,无数国人走出家门,用脚步丈量抗争的道路,用呐喊撕开沉默的壁垒。
 更具时代印记的是,
 各地军阀也循着“通电全国”的老习惯,加入了声讨的行列。
 东北军将领通电怒斥“倭奴暴行,辱我华夏”,呼吁“全国同胞共御外侮”;
 西南军阀则在电文中直指南京政府“坐视同胞受难,失尽民心”,要求“即刻出兵,以安天下”
 ……
 这些平日里割据一方的势力,此刻竟因民族天下达成罕见共识,
 一份份通电如雪片般发往全国……
 与街头民众的呼声遥相呼应,将“外争国权”的声浪推至顶峰——举国上下,无人再愿沉默。
 就在这时候……
 在华夏大地掀起滔天怒火,事件的核心当事人吴戴维,此刻却已悄然抵达云南府火车站。
 汽笛的余音仍在站台萦绕,他带着家人与众人刚走出出站口,脚步便蓦地一顿——眼前并非预想中低调僻静的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