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属于领导的交锋
许阳办公室的灯光彻夜未熄。′j′i¢n\r?u~t-a,.~c′o.m¢他面前的烟灰缸里己经堆满了烟头,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烟草味。屏幕上,那些精确到克的数据仿佛变成了一张张嘲讽的脸,讥笑着法律的尊严。
他的调查深入到了案件卷宗的更细微之处——不仅仅是最终认定的毒品克数,还包括抓捕现场的第一时间记录、嫌疑人的首次口供、以及案件在办理过程中是否存在人为的“调整”痕迹。
很快,一个更加令人不安的真相便浮现出来。许阳紧蹙着眉头看着电脑屏幕上从这些案件中得出的结论。
在好几起最终认定毒品数量“精准”卡线的案件中,最初现场搜查记录或尿液检测报告显示的数量或浓度,其实都隐隐超过了临界点。但到了最终移送检察院的卷宗里,这些数字都被“合理”地修正了。
修正的理由五花八门:称重仪器可能存在的误差、毒品纯度折算、甚至是以“嫌疑人主动交代、认罪态度良好”为由,在量刑建议上做了倾向性的处理。执行这些“修正”的,有时是办案民警自己的备注说明,有时则附有法治科审核人员的签字,甚至有几份,出现了当时分管法制工作的张志全的批示。”
“宽严相济?”许阳盯着屏幕上张志全的电子签章,眼神冰冷刺骨。*看~书?君` .嶵′鑫¢璋\节_更\辛?筷?这根本不是宽严相济,这是利用法律条款和程序,在为犯罪分子量身定做脱罪或减罪的方案!
他猛地意识到,问题可能比想象的更严重。这不仅仅是个别人泄露量刑标准,而是在案件办理的全流程中,都可能存在人为的、有意的干预和扭曲。从现场抓捕、证据固定、审讯笔录、到法制审核、领导审批,每一个环节都可能被动了手脚。
张志全当时作为分管领导,确实有能力做到这一点。但他一个人,能只手遮天,让这么多环节的人都配合他吗?还是说,他们之间本身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许阳立刻调取了这些存在“修正”痕迹案件的经办人、审核人名单。一个名字开始反复出现:原刑侦一大队大队长老李,现法制科的科长老吴,甚至还有一两个派出所的办案能手。这些人,看似分散在不同部门,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业务骨干,而且都曾在张志全分管或首接领导下的部门工作过,可调阅的通讯记录也显示他们与张志全存在频繁的工作之外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