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齐辉的套路,乡绅与乡绅二代的隔阂(第2页)

 因为他心里至少明白,开工厂才是对的事。 

 而像他爹那样死守着土地,肯定是错的。 

 原因很简单。 

 鬼子打来了,靠土地能打鬼子吗? 

 不行,只有工厂才行,工厂能生产皸火,能生产炸药。 

 而土地只能产粮食。 

 看到赵大公子进来了,杨先生让人给他泡了茶水,两人在一起坐着。 

 “赵先生,看起来也是上过学的,不知在哪里上学?” 

 赵大公子摸了摸怀中的大洋,没有马上拿出来,而是道: 

 “我之前在户城念了中学,后来又去了鬼子的地方念了预科。” 

 “哦,您还是留学生啊,失敬失敬。”杨先生拱手道。 

 “真是惭愧啊,我在那里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就回来了。”赵大公子一脸汗然,“回到家里,操持一些家里的事。” 

 实际上,他在家里的时候,就是吃喝玩乐。 

 家里的事,他根本插不上手,不过是充当一个吉祥物,再就是传达一些当前局面的消息。 

 “嗯,兄台还这么年轻,不如出来做一番大事,为何要待在家里呢?还要受家里人的气?”杨先生立刻说道。 

 “啊,这?其实我之前也想过,只是之前兵荒马乱,我又是个胆子不大的人,让您见笑了。”赵大公子强行给自己挽尊。 

 杨先生一听这话,心中微微一笑。 

 他一眼就看出了这个赵大公子的本色:是个草包,但也能做点事。 

 不过需要有人监督着,有人催促着,有个氛围烘托着。 

 总之,是个缺少主观能动性,不够积极,接触过新学的人。 

 他于是开口道:“如今齐司令,求贤若渴。” 

 “现在局面又稳定了,附近秩序也很好,土匪也被清理干净了,各种混混都没了。” 

 “这正是读书人出来做事的大好机会,错过这个时间,可就太可惜了。” 

 赵大公子顿时心动了。 

 他就是这种瞻前顾后的人,如果有人怂恿的话,就会心动。 

 而且对方说的也对。 

 他天天在家里,也不好过。 

 父母就是这样,离开远了天天惦记,你要回家了,没出一周,就开始两看相厌了。 

 他动不动就会被老头子说:“送你去念书有个啥用,也没捞到一官半职。” 

 其实他刚刚回国时,也是靠着学历当了一个什么委园。 

 只是军阀混乱,鬼子入侵,刀枪来回杀,吓得他首接跑回乡下待着了。 

 于是他开口道:“只是鄙人在家多年,也不知道现在该干什么为好。” 

 “呵呵,您至少能看得懂报纸,不如先在我们工地上做一个宣讲经理,我们给您发工资,您负责向农民和士绅们宣读我们工厂的目的,将来能做什么。”杨先生笑道。 

 他可是有着太多的套路——都是齐辉总结出来的,专门用来忽悠这些二代们的。 

 什么宣讲经理,就是听着好听,实际上和发传单的一回事。 

 “宣讲经理?这个我还可以做一做。”赵大公子放心了。 

 只要不是做实事,不是做具体技术,他还是能够滥竽充数的。 

 于是,赵大公子就这样上了贼船。 

 当然,那一百银元非但没有送出去,他反而拿到了这个月的津贴,三块大洋的乡下出差补贴。 

 赵老太爷万万没想到,他本来想将自己儿子推出去拉拢对方的。, 

 结果反而被对方拉拢了。 

 原因也很简单。 

 上一代与下一代的隔阂实在是太严重了。 

 赵老太爷想继续维持着农村地主的安稳生活。 

 但是他的儿子己经是见过世面的人,知道外面的好玩,知道工厂的厉害。 

 同样也明白齐辉司令的强悍。 

 这可是鬼子和诸多列强都要低头的人物。 

 一个乡间地主,如何能与对方抗衡? 

 所以赵老太爷落后了。 

 这就是地主的保守与腐朽,他们甚至连分辨强大的能力,都在封闭中失去了。 

 而赵大公子却明白,这工厂是阻止不了的。 

 何况他也懒得经营土地:经营土地太累了,操心太多了。 

 哪有将股份投入工厂拿分红容易? 

 当然,这种想法,恰恰是错误的。 

 像赵老太爷那种思考方式,虽然腐朽保守落后,但却稳定。 

 如果持续这样经营土地,只要不出败家子,靠着家里的1200亩地,赵老太爷的家就是再过五百年都不会破产。 

 除非分家分得次数太多。 

 而投资工厂,有可能三年就赚到1200亩地,但也有可能一年就全部亏空。 

 这就是工业的利润与风险。 

 相比于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的风险太大了,因为产品不能首接用于工人和工厂主的消费,必须卖出去,换成钱,才能交换来生活必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