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文章憎命达,不懂他的诗更好…
[“依稀记得老师提过安史之乱背景,但当时意识不到这对杜甫的伤害有多深。′?*小&%说¢÷£C>|mˉ#s?? ¤已x发u=布o最~>?新?′章′??节)??如今见识了社会的沧桑,方知杜甫的不易。希望以后的老师在这一课能告诉学生:
杜甫这辈子过得很惨很惨,也是在走过很惨很惨的人生之后依然能写出两个黄鹂鸣翠柳这种轻松明快的诗句。
下面这段话是重点,不是考试的重点,但是是你们一辈子人生的重点:当你人生遇到你以为过不去的坎,觉得生命没有希望的时候,就想一想这两个黄鹂。现在你可能不懂,但一定要先记住!”]
评论说的话,历朝历代的人都听到了。
见此,书院里的夫子们发出感慨:“可能……这就是后世所说的‘教育具有滞后性’吧……”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己是曲中人。
年轻的时候哪能经历世事之艰呢?可是当你历经风霜,再回头望
原来人生的道理和面对人生的态度,早在年轻时就教给你了……
———
[“经典的不单单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而是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后还能写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豁达。”]
北宋位面的旅行东坡摇着扇子表示这就是他为什么喜欢杜甫的原因。*三}\叶??屋(? =已ˉˉ÷发{?布e°最|dt新?o~章·节?
甚至可以说,他性格中的豁达,有一部分就是从杜甫身上学来的,从他看的那些诗词典故,看的杜甫的身世浮沉中学来的……
而在他的人生中,他从世事中,进一步品味了杜甫所写的诗蕴,走出了自己的道。
———
还有评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赏特赏:
[“杜甫最让我感叹的是在他最困难的时期竟然能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更值得钦佩的是后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天幕下的众人呆呆地看着这短短的几句诗,哪怕这首诗并没有放全,但是看到那三句话,足矣!
“在这种境遇下,被南村群童所欺,却也依旧不责怪孩童,不抱怨天气,而是从自身落魄的遭遇出发对天下穷苦人的感同身受和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