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谋反(第3页)

 他的会元之位也离不开文源清的奔走,这桩桩件件,对卫辞来说哪一点不是恩情似海。

 可眼下老师蒙难,自己却远在千里之外一点都没搭上手,一想到此卫辞就羞愧至极。

 接着他翻箱倒柜,又厚颜跟何琇莹开口,凑了一万两银子让人快马加鞭送到文家。

 事已至此,说什么都是虚的,倒不如凑笔钱给老师送去。

 不管老师缺不缺钱,这总是他的心意。

 卫辞的信送到京中时,文源清已经举家搬离京中回老家居住了。

 他的信几经反转,浪费了许多时间才送到文源清手中。

 文源清打开信封,首先看到的是厚厚一沓银票,整整一万两。

 此时文源清心态还算不错,看到这些银票微微一笑,抬头对妻子玩笑道:

 “讼之这生财之道倒是娴熟的紧,这才去静江多久,竟也能拿得出一万两来。”

 王夫人素来维护卫辞,听到丈夫调侃卫辞当即道:

 “胡说什么,那孩子定是把压箱底的银子都送来了,讼之可不是那等贪财之辈。

 人家好心给你送银子,你却在这恶意猜测,真是好生没良心。”

 文源清本是随口调侃,不曾想一句玩笑话惹得妻子不开心了,他连忙道:

 “是是是,我没良心。”

 说着他打开卫辞送来的书信,只见上面写着:

 恩师尊鉴:

 睽违芝宇,倏忽经时。

 迩闻台旌返棹,归卧林泉,门生闻讯,五内如焚。

 忆昔受业绛帐,蒙师青眼相加,谆谆教诲犹在耳畔,提携之恩没齿难忘。

 今师无端受累,学生竟毫未察觉风波暗涌,待得消息传入耳中,师尊已解绶南归。

 彼时犹蒙在鼓里,未及奔走分辩,更无片语陈情于庙堂,疏失至此,愧悔交加,实乃学生昏聩,有负师恩深重。

 !纵有千般追悔,终难补半分,夜不能寐,惟余涕泗沾襟 。

 愧无寸功以报师恩,空负栽培,思之汗颜无地。

 谨奉纹银万两,聊佐杖履之资。此非补过,实表寸忱。

 师素怀松柏之操,虽处江湖之远,犹存庙堂之忧。

 学生当谨记师训,砥砺前行,他日若有机缘,必报恩师深恩。

 临楮依依,不尽欲言。伏惟珍摄,善自珍重。

 受业卫讼之顿首再拜

 文源清看完信深深叹了口气,此次他受老师连累。

 虽表面说是主动辞官,但实则跟被罢官也没区别。

 这个结局从老师投靠太子的那一天,他就已经做好了准备。

 如今只是被罢官,家人还好好的,他已经深觉庆幸。

 更庆幸的是,他唯一的学生的卫辞此时不在京中。

 再加上这些年他有意拉开他与老师的关系,让他没有受到太大牵连。

 如今老师倒了,他也辞了官,但陈党还有很多在朝堂中。

 他们有的人因老师的关系跟废太子联系紧密,所以砍头的砍头,抄家的抄家。

 有的不是陈党核心人物,常年在外地做官,逃过一劫。

 还有的被贬官,到苦寒之地,此生若无机遇,再难升官。

 而这些人唯一的指望就是卫辞了,所以莫说卫辞因消息不灵通没有为他奔走求情。

 就是卫辞有这个能力,文源清也绝不会允许卫辞替他求情奔走的。

 如今陈党算是彻底倒了,唯一的希望只剩下卫辞。

 论及能力才学,以及皇上对他还算不错的印象。

 只要他稳得住,在静江做出一番成绩来。

 将来再回京,就是做到他曾经的位置也是指日可待。

 届时有陈党剩下的底子相助,那再起一个“卫党”也不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文源清心中,他希望卫辞表面上与他划分的越远越好。

 以后回到京中,切不可再提及他,提及陈党。

 文源清将卫辞送来的信件收好,然后研墨准备给卫辞回一封书信。

 他在心中交代卫辞,不要再想陈党之事,更不用想什么没帮上他的忙一事。

 他眼下最重要的就是做出一番政绩,造福静江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