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裁定(第2页)

“陛下圣明!赵猛行事鲁莽,无所顾忌,这样的人怎能做一部尚书。

恐怕他连兵部有哪些流程都不清楚,臣以为,周侍郎沉稳持重,更适合此职。”

李阁老的话音刚落,卫辞便跟着也上前一步,躬身答道:

“陛下,赵猛虽不善文墨,却在边关驻守十几年,打过的大小战役更是不计其数。

与打仗一事,恐怕朝中没人比他更熟悉。

至于兵部流程,有侍郎辅佐,何愁不成?

眼下北境不稳,正需要赵猛这样能镇住军心的人。”

吕阁老连忙跟上反驳卫辞的话:

“陛下,卫大人此言差矣,行军打仗与执掌兵部根本是两回事!

赵猛在边关能领兵,可兵部掌全国军政调度,上要拟章程、下要核粮草,哪一样离得开案头功夫?”

他越说越急,

“去年北境军粮迟发,赵猛竟直接带亲兵闯了户部粮仓。

若让他掌兵部,日后再这般冲动行事,岂不是要让各部互生嫌隙?周侍郎在兵部当差九年,从主事做到侍郎,粮草调度、军械清点的流程烂熟于心。

去年就是他补上了北境粮道的漏洞,这样的人才能让兵部安稳运转啊!”

说着,吕阁老偷偷瞥了眼昌泰帝的神色,见陛下眉头微蹙,又赶紧补充:

“臣并非质疑赵将军的战功,只是尚书一职,需得‘稳’字当头。

眼下陛下龙体欠安,朝堂更容不得半分差错。

若用了赵猛,万一他一时意气用事,耽误了军国大事,臣等万死难辞其咎啊!”

这番话既捧了周侍郎,又暗指卫辞选人不顾朝堂安稳。

连“陛下龙体”都搬了出来,可谓字字诛心。

李阁老在旁连忙点头附和:

“吕大人说得极是!兵部是国之柱石,绝不能交给只会逞匹夫之勇的人。

臣也觉得周侍郎合适,还请陛下三思!”

卫辞却没有急着跟吕阁老和李阁老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