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防备

 永熙二年,卫辞为了加快税制改革的步伐,开始向黄嵩施压。¢q\i!u*s-h¢u?b·a′n¢g,.¢c_o¨m` 

 这一年多来,他虽然与沈思之联手架空了黄嵩的权势,但黄嵩毕竟还是吏部名正言顺的尚书。 

 卫辞需要爬到更好的位置,拥有更多的权柄,才能快速达到自己的目标。 

 此时,黄嵩的存在便显得碍眼了。 

 黄嵩能官至内阁首辅,自然也是个聪明人。 

 他也不甘心被卫辞轻易赶下台,可卫辞下手快准狠。 

 这一年多,他在朝堂上的很多心腹都被卫辞一一拔除。 

 眼看卫辞越来越过分,黄嵩也知道卫辞是嫌他碍眼了。 

 为了保住最后的体面,黄嵩怀着满心的愤懑,上书告老还乡。 

 黄嵩告老的的奏折还是先送到卫辞面前的,墨迹里似凝着未说尽的愤懑。 

 当卫辞的目光扫过“臣年事己高,不堪重任”的字句,唇角勾起一抹淡不可察的弧度。 

 他将黄嵩的奏折呈到御前,秦珩听到黄尚书要告老还乡的消息有些意外。 

 但很快他就点头同意了黄嵩的乞休,同时升卫辞为礼部尚书兼内阁首辅。 

 就在所有人都在感叹陛下对卫辞的信任时。 

 转头秦珩又点名让自己的亲舅舅冠勇侯赵猛,与工部尚书浦鹤汀入内阁。 

 在此之前,浦鹤汀的孙女浦氏女刚在宫中得了太后的青眼。 

 太后还将浦氏女接到宫中教养,宫中人人都知浦氏女将来就算不是皇后,至少也是贵妃。 

 有了这层关系,浦尚书自然会是最忠诚的保皇党。 

 卫辞初一听到这个消息,心中既有伤怀也有欣慰。 

 他伤怀的是秦珩居然己经开始对自己有了防备的心思。 

 却也欣慰,秦珩正在成为一个合格的帝王。 

 教导秦珩这么多年卫辞看的很清楚,秦珩对天下百姓是有一颗仁心的。 

 可做皇帝只有仁心还不够,还要有平衡朝堂的雷霆手段。 

 秦珩如今做的很好,没有辜负他的教导。 

 接下来的时间卫辞并没有像外界猜测的那般,成为第二个黄嵩。 

 他很清楚他真正要做的是什么,他有坚定的目标。 

 卫辞并没有做“摄政王”的想法,其实从某方面来说。 

 秦珩拿赵猛与浦尚书制衡他,对他来说倒也是一件好事。 

 如此一来,有他人制衡也省的外人说他权倾朝野,非臣乃“摄”。 

 卫辞按部就班的照自己的计划走,赵猛与浦尚书入内阁后并未对他有多大的牵制。 

 赵猛是个粗人,他对朝政一道并不精通,好在他也不捣乱。 

 他在内阁的作用,主要是占着秦珩想要的“票拟”权。!q_i_x′i^a.o-s!h~u\o`..c,o¢m+ 

 但秦珩是卫辞一手教导出来的,两人在很多方面的想法都是同频的。 

 卫辞的很多想法秦珩也是认可的,秦珩认可,赵猛的“票拟”大多数时间自然也是跟着卫辞走的。 

 至于浦尚书,他是个话不多的实干型官员。 

 类似浦尚书这样的人,他们心中最讨厌的永远是只知风花雪月,不干实事,纸上谈兵的臣子。 

 像卫辞这样有实打实政绩,一步一个脚印走上的寒门子弟,浦尚书也许会和他分属不同党派,却不会打心眼里反感他。 

 赵猛与浦尚书进入内阁,并没有影响到卫辞对改革税制的铺垫。 

 待卫辞将一切铺垫完成后,他带着自己几经修改的折子来到御前。 

 卫辞捧着奏折踏入奉天殿时,秦珩正在临摹一幅《春耕图》。 

 少年天子听抬头瞧见卫辞袍角沾着的晨露,眉峰微蹙: 

 “太傅又彻夜未眠?” 

 “为陛下分忧,不敢言倦。” 

 随着秦珩年龄的增长,两人之间的对话方式也越来越公式化。 

 卫辞将奏折呈上道, 

 “陛下曾说人丁税并不公正,若不彻底改了它会有千万户百姓在泥水里挣扎。 

 臣食君之禄,自当忠君之忧,因此日思夜想,总算拟出这摊丁入亩的章程。 

 臣己将税制改革的细则拟妥,请陛下御览。” 

 此言一出秦珩微微一愣,他当时不过是看到农人艰苦,有感而发。 

 税制改革说起来容易,真的做起来何其难也,他也只敢想想而己。 

 没想到太傅却这样把他的话放在

心上,真的敢为天下所不为之事,计划改革税制! 

 秦珩让内侍上前,心情复杂的接过卫辞呈上的奏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