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双穿越,儿子是我的金手指不如退而结网
第418章 结局2(第2页)
这份情谊,也让平平和安安心里暖烘烘的。
五日后,平平和安安背着行囊,骑着当年荣老太爷送的千里马出了青州城。
他们没带书童,只简单备了些干粮和盘缠,打算真正体验一番“行万里路”的滋味。
当然了,两人真的以为他们是孤身上路。
全然不知身后跟着好几个保护他们安全的护卫。
卫辞就这么两个儿子,怎么可能任由两人孤身去外面闯。
哪怕眼下再是盛世也不成,只是这些护卫只负责保护他们的性命。
不到危机时刻,他们是绝不会插手兄弟两人的事的。
这一路,兄弟二人确实见了许多在家中看不到的景象。
在江南水乡,他们看见渔民顶着晨雾撒网。
听着船娘为了几文铜钱,一边为游人摇桨一边唱着软糯的歌谣,
才真正懂了“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沉重。
在中原大地,他们遇上了百年不遇的旱灾。
看着干裂的田地和百姓焦灼的脸,才明白父亲当年为何力主兴修水利。
在塞北边城,他们听戍边的将士讲保家卫国的故事。
看夕阳下的烽火台,才体会到“大漠孤烟直”的壮阔与苍凉。
每到一处,他们都仔细记录见闻,遇上有学问的老者便虚心请教。
在书院里和当地学子辩论策论,晚上就借宿在寺庙或农户家,就着油灯整理笔记。
两年下来,兄弟俩晒黑了,也长高了,眉宇间褪去了少年的青涩,多了几分沉稳。
他们的家书从未断过,有时是写在粗糙的草纸上,有时是刻在木片上,字里行间都是成长的印记。
卫辞每次收到信,都要读上好几遍。
两年期满,平平和安安直奔京城参加会试。
此时的他们,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只知书本的少年。
写起策论来,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践的厚度,很快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
放榜那日,“卫承云”“卫承宵”的名字再次出现在榜单前列,兄弟俩又一次同科及第,成了贡士。
金銮殿上,皇帝秦珩端坐龙椅,看着阶下的贡士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