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手记短耳的兔子
第321章 慢性病管理的痛点·达标率不足30%(第2页)
“觉得没症状就没事,药吃多了伤肝伤肾,自己减了一半剂量”……
每一条记录后面,都附着对应的指标波动曲线,大多像陡峭的山峦,起伏剧烈,看不到平稳的趋势。
苏怀瑾翻到糖尿病患者的专项分析页,一个叫老王的患者记录格外扎眼。近半年的血糖监测曲线像坐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最高时达到13.5ol\l,像陡峭的山峰直插云霄;最低也有8.9ol\l,从未达到过空腹血糖<7.0ol\l的控制目标。曲线旁边用红笔标注着几次关键的复诊记录:“家属反映患者偷偷吃了生日蛋糕”“自述连续三天应酬,喝了啤酒”“忘记带药,停药两天”。
“他上次来中心复诊,还一个劲儿抱怨,”苏怀瑾叹了口气,指尖轻轻点在老王的名字上,语气里带着惋惜,“说‘天天吃药像个药罐子,活着一点滋味都没有,这病治不治还有什么意思,还不如不治了’。当时我劝了他半天,让他再坚持坚持,可看这数据……”
她合上报表,封面的红色标题在阳光下依然刺眼。指尖在封面上轻轻敲击着,发出规律的“笃笃”声,像是在叩问着什么。
“这就是问题的核心所在,”苏怀瑾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中心大厅里来来往往的患者。有人愁眉苦脸地拿着药单,有人一脸不耐烦地排队等候,还有人对着检测仪器皱着眉头。她若有所思地说,“他们把疾病管理当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一种沉重的负担,从心里就抵触,自然就很难坚持。就像你逼着一个不爱吃青菜的孩子天天吃,他只会更抗拒。”
她转过身,目光落在陆则衍身上,眼里闪过一丝灵光,像是在迷雾中找到了方向,思路渐渐清晰起来:“我们得想个办法,让他们觉得——调理身体不是在治病,不是在完成任务,而是在好好过日子,是让生活更有质量、更舒服的一部分。就像有人喜欢喝茶,有人喜欢运动,自然而然就融入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