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乡思(第2页)

 “这个印度能成为一个国家,他们的领导人,应该也有不少故事的。”

 说到领导人,不得不提甘地,李承乾继续讲甘地的生平故事。

 李世民的三观再次被刷了一遍:“靠绝食抗议要求别人同意他们建国,按照这个思路,我到玄武门去绝食抗议,李建成是不是要把太子之位双手奉上?李元吉更是羞愧的要去自裁了。

 华夏人让倭人杀掉两万万,就能唤醒倭人的良知,让他们回到倭国,华夏就能重新富强。我实在理解不了,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怎么会是这种玩意儿?还圣雄?”

 李承乾道:“这个国家,给人的感觉,就是抽象。”

 李世民道:“印度和华夏交过手没?”

 李承乾讲到了一九六二年的中印战争,李世民问道:“三十二天结束战争,为何不直接灭了这个国家。”

 “这个要说到当时的世界局势,两极格局,毛熊国和鹰国争霸,华夏正处于被这两国排挤的逆境。战线拖长了,印度会得到这些源源不断的军事资助,那就成烂仗了,打烂仗很容易拖垮国家。

 从印度的角度出发,此前印度失去国家主权将近两百年,印度人的民族自信心十分涣散。当时的印度领导人选择发动战争,有一个目的就是建立民族自信心。

 战线拉长了,印度得到援助,当时的印度领导人会成为救国者,激励印度人民奋起反抗。华夏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能够高度集中,和近代的战争有很大关系。

 近来华夏外来的侵略和殖民,有一百多年,这一百多年里,抵御外辱,成为汉民族和少数民族共同的利益,间接推动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塑造。

 所以,将人打回去,顺便推了对方的京师,给足了威慑,又不至于把自己拖入困境,迅速撤军,是最好的举措。”

 李世民道:“被外族统治了将近两百年,都没有形成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一场战争就想塑造?”

 李承乾:“历史背景不一样,印度的独立,短暂给了印度人空前的信心,凝聚起了印度涣散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印度需要一场战争胜利,去维护和加固成果。印度当时的领导人,比不上尖端国家,但也不是什么特别废物的草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