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儿童赞助计划(第2页)
大约85%的捐款会直接用于社区项目,包括改善学校、卫生站、水源,或者提供职业培训给家长等。剩余部分用于项目管理和募款成本。全球范围内,个人赞助贡献了大约4.9亿美元,占我们预算的72%。”
林女士补充道,表情有些无奈:“但在华国开展赞助计划,有...一些独特的挑战。首先,根据民政部门的规定,我们不得展示受助儿童的完整姓名和具体家庭住址。给赞助人的照片只能标注省份和大致的年龄性别信息,比如‘yunnanboy,age8’、‘sigirl,age10’。”
她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另外,过去我们按照全球流程,曾希望受助儿童能定期手写一封感谢信给他们的赞助人。但这个要求在具体执行时,遭遇了当地干部相当坚决的反对。他们认为...要求贫困孩子用非母语(英文)写信给远在欧美的陌生人,是一种‘殖民主义心态’,有损尊严。
这给我们沟通和维系赞助关系带来很大困难。因此,我们现在的华国赞助项目在沟通上是高度受限的。
坦白说,彼得森先生和我个人,更倾向于建议您将更大额度的赞助投入到柬埔寨、越南等亚洲其他地区,比如金边周边的难民营,那里的需求极其迫切,操作流程也更接近我们的全球标准。”林恩身体向后靠在宽大的皮椅里,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他脑海中闪过对那片遥远国土上山川脉络的模糊印象和老周偶尔闲聊时提及的故土艰辛。
殖民主义?尊严?他只觉得那些标签是官僚主义的臆想。重要的不是信件和照片,是切实改变孩子的处境。
还有,这个林女士多半不是大陆人。
他忽然看向身边的妮可,后者正认真听着,眉头微蹙,显然在为那些无形的障碍感到困惑和一丝不忿。
林恩笑了笑,带着少年人的果断:“照片可以不要。名字模糊点也没关系。英文感谢信?”他耸耸肩,用一种近乎轻松的语调说出流利的中文,“我看得懂中文。”
对面的两人都愣住了,彼得森率先回过神,有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