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决定东南亚命运的决战1(第2页)

相比之下,华联国防军的装甲战术更注重机动性和突击能力。

华联的两个装甲师编制更大,坦克数量更多,而且配备了更先进的通讯设备,使得部队能够更好地进行协同作战。

在地形利用上,马来半岛北部,相比较印缅边境的多山丛林环境给装甲作战带来了巨大挑战。

狭窄的道路、密布的河流和起伏的山地限制了坦克的机动空间,使得大规模装甲集群难以完全展开。

这也是今村均认为华联不会在印缅边境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的主要原因之一。

他坚信华联的主攻方向应该在更平坦开阔的马来半岛,而不是在印缅边境的复杂地形中。

在华联国防军突然发起的猛烈攻击面前,今村均的判断似乎被彻底推翻。

但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将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这很可能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

“梅津君,你不觉得这一切太过顺利了吗?”

今村均在指挥部私下对梅津美治郎说,“支那人的撤退太过整齐,他们丢弃的装备和物资几乎都是可以迅速补充的类型,而核心的重装备和精锐部队都已经安全撤离。”

梅津美治郎不以为然地摇头:“今村君,你多虑了。在如此猛烈的炮击和空袭下,任何部队都会溃不成军。”“支那人已经丧失了战斗意志,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乘胜追击,彻底消灭他们的有生力量。”

两位指挥官的战略分歧反映了日军高层对华联战略意图的不同解读。

梅津美治郎认为这是一举击溃华联西线主力,打开进军中南半岛大门的天赐良机。

而今村均则担心这是华联故意设下的圈套,目的是诱使日军主力深入险境,然后予以围歼。

事实上,华联国防军在撤退过程中的表现确实存在可疑之处。

虽然表面上看是溃败,但核心的重装备损失有限,撤退路线井然有序,而且总是在关键地段留有足够的后卫部队迟滞日军的追击。

这些细节没有逃过今村均的眼睛,但对于已经被初步胜利冲昏头脑的梅津美治郎和大多数日军军官来说,这些警告信号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