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日本的绝望

在柏林的最后几天,希特勒依旧没有接见了重光葵,德国元帅戈林站在巨大的地图前,信誓旦旦地宣称“欧洲战场形势即将逆转”。

但对日本求援的回应却含糊其辞,称元首承诺“会考虑日本的需求”,却拒绝提供具体时间表或技术细节。

原子弹对裕仁的诱惑几乎成了他唯一的执念,当他最初从情报中得知德美两国正在研制一种“超级炸弹”时,还不以为意。

直到华联在东京投下那颗改变一切的原子弹,他才真正理解这种武器的可怕威力。

裕仁曾召见日本物理学家仁科芳雄,询问日本研制原子弹的可能性。

仁科坦言,日本缺乏足够的铀矿石和工业能力,短期内制造核武器几乎不可能。

这也是为什么裕仁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德国身上的原因。

日本并非没有核研究基础,实际上,二战前日本科学家在核物理领域也有一定建树,但远远落后于欧美强国。

随着战局恶化,日本更加缺乏资源和条件开展如此庞大的研究计划。

重光葵向裕仁汇报时,详细解释了德国核计划的现状:“希特勒的武器部长施佩尔确实主持过核研究,但德国人把重点放在了常规武器上。”

“他们下一枚原子弹至少需要两三个月才能制造出来,而且优先满足欧洲战场需求。”

这一消息对裕仁而言是毁灭性的,他原本计划如果获得原子弹,首先要目标就是华联新首都与新加坡这座宋天所在的城市,让这个“恶魔”也尝尝失去至亲的痛苦。

在等待重光葵德国之行的日子里,裕仁常常让侍从翻阅历史资料,特别是关于九州的部分。

九州作为日本文明的发祥地,曾是日本与大陆交流的重要窗口,如今,这个国家却面临着完全被孤立的状态。

福冈市博物馆的“汉委奴国王印”见证了古代日本与大陆的朝贡关系。

日本曾从华国学习文化、技术和社会制度,而现在两国却陷入你死我活的战争,这种历史的反差让裕仁感到一种深深的讽刺。

九州地区在古代曾是日本与唐朝交流的重要枢纽。

太宰府作为外交贸易机构,掌管着与华国和朝鲜的交往,而现在,日本几乎与全世界为敌。

重光葵在汇报德国之行时,也隐约提到了这种历史对比:“德国人似乎忘记了,在科技方面他们曾经是追赶者,如今他们稍有成就,就如此吝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