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二十二)(第2页)

 因为学生不能喝酒,李月华的大姨就给每个人盛了一大碗新稻米煮的米汤,这种米汤浓稠鲜香、色泽奶白,充满了大米的芬芳,特别是人们饿了之后,这种米汤既能解渴,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饿。那时候村民大多用柴火做饭、铁锅炒菜,所以米饭下面有一层金黄酥脆的锅巴,这种锅巴抹上一点豆腐乳,吃起来格外鲜美。大姨把锅巴铲起来分成大小合适的小块,装在一个大盆子里,这样又多了一碗同学们喜欢的菜。

 “欢迎大家到我家里做客,感谢大家来帮我们家干农活,辛苦大家了!我们以米汤代酒共举一碗!”李月华的外公主动站了起来。“感谢外公盛情款待!我们敬您!”所有人纷纷站起身回敬外公。

 “大家都不要客气,不要放筷子,喜欢吃什么就自己夹菜,不要拘束。”外公拿来一双公筷,给每个学生夹了一块腊肉。

 “孩子们,我们年龄一天天变大,将来我们总有做不了农活的一天,老辈子开发这一片梯田好不容易,他们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累,才有今天你们看到的这一片古梯田,今后你们可千万不要荒废了。”李月华的外公语重心长的说。

 “外公,我们一定会保护好这一片古梯田,让古梯田一代代传下去。”听了同学们的话,李月华的外公满是欣慰。

 太阳累了,渐渐靠近西山肩头,开心的晚饭结束了,李月华和几名女生帮助大姨收拾好了碗筷,男生打扫了卫生,外公打算带着大家去观看夕阳。作为生长在这里的农民,李月华的外公对古梯田的风景比较了解,他带着同学们去对面的山头看夕阳落山的风景。

 “大家加把劲啊,这个山头上去最起码要15分钟,走起来很累的。”外公叮嘱大家。

 “这么小一个山包包,怕是用不了15分钟吧?”好几个学生心里泛起了嘀咕,认为几分钟就走上去了。

 可是他们很快就被打脸了,上到山顶的小路又弯又陡,还不怎么宽。刚走一会,大伙的腿就非常僵硬了,每走一步就要耗费很大气力,额头已经开始冒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