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二百一十九)(第2页)
夜深了,两个人还在热烈讨论。林小华的手指在键盘上敲打,孙少林时而皱眉思考,时而兴奋地拍大腿:“对!就是这个意思!”
回到家已是凌晨,刘菲菲还在等他。看见丈夫疲惫却兴奋的样子,她递上一杯热茶:“都安排好了?”
孙少林一口气喝完茶,抹了抹嘴:“后厨让雪儿负责,不过得让她多休息。”
会议前一天晚上,孙少林试穿着新买的西装在镜子前转来转去。刘菲菲帮他整理领带,突然噗嗤一笑:“看你紧张的,脖子都僵了。”
孙少林扯了扯领口:“这玩意儿勒得慌。你说我明天发言要是结巴了怎么办?”
“你就当是在店里跟客人聊天。”刘菲菲拍拍他的肩膀。
第二天清晨,孙少林坐上了去县城的早班车。车窗外的景色从熟悉的镇街变成了陌生的高楼。他紧紧抱着公文包,里面装着他的提案和几页手写的发言要点。
西城宾馆门口挂着红色横幅:“热烈祝贺县政协七届一次会议胜利召开”。孙少林站在大厅里,周围是西装革履的委员们,三三两两地交谈着。他感到一阵局促,下意识摸了摸领带。
“孙少林委员?”一个工作人员拿着名单走过来。
“是,我是。”孙少林连忙回答,声音比平时高了八度。
报到后,他被安排住进一个标准间。同屋的是来自教育界的王委员,一位退休老校长。老人和蔼可亲,看出孙少林的紧张,主动跟他聊起天来。
“第一次参加会议?”王校长笑眯眯地问。
孙少林点点头,手心有些出汗:“我……我就是个开小饭馆的,怕做不好这个委员……”
王校长拍拍他的肩膀:“政协委员就是要反映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呼声。你来自基层,最了解老百姓的疾苦,这才是最宝贵的。”
会议开幕当天,孙少林早早来到会场。巨大的会议厅里,一排排座椅整齐排列,主席台上方悬挂着政协会徽。他找到自己的座位,正襟危坐,笔记本摊开在膝头。
政协陈主席作工作报告时,孙少林认真记录,不时点头。当听到“政协委员要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时,他的背挺得更直了,仿佛获得了某种确认。
小组讨论环节,孙少林所在的组有二十多位委员。起初他不敢发言,直到讨论到捐资助学话题,他才鼓起勇气举手。
“我是孙少林,来自餐饮行业……”他的声音开始有些发抖,但很快稳定下来。他讲起为留守儿童过集体生日的故事,讲起看到孩子们收到新书包时的笑脸,语言朴实却充满真情。说到动情处,他的眼眶微微发红,声音也有些哽咽。
会议室的氛围变了,其他委员停下手中的笔,专注地听着。一位女记者悄悄举起相机,捕捉下这个穿着不合身西装却眼神坚定的餐饮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