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二百七十九)(第2页)

 

“大家好,我是教育局副局长林小华,还请各位领导多多指导。”林小华谦虚地笑笑,眼角余光注意到冯涛也上了车,正和几位委员寒暄。

 

冯涛四十出头,脸上总是挂着和善的笑容。作为党政办主任,他对局里大小事务了如指掌,是王局长的得力助手。

 

客车缓缓启动,驶向第一站——县实验小学。路上,孙少林兴致勃勃地向周围委员介绍:“我和林局长是老相识了,他可是帮过我不少!”

 

林小华有些不好意思地摆手:“都是过去的事了。倒是你,现在成了知名企业家。”

 

孙少林哈哈大笑,拍了拍林小华的肩膀:“小打小闹,比不上你们这些为人民服务的公仆。”

 

两人的对话引起了其他委员的兴趣,大家纷纷加入交谈。林小华渐渐放松下来,回答着关于教育政策、学校建设等各种问题。他发现,这些政协委员并非想象中那样高高在上,而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提出的问题都很有见地。


冯涛则坐在前排,不时回头插话补充一些数据和细节。他的解说专业而流畅,显示出对全县教育情况的深入了解。

 

第一站到了。县实验小学汪校长早已带着班子成员在校门口等候。林小华作为教育局领导,自然走在前面与校长握手,然后陪同陈主席参观校园。

 

“这是我们去年新建的科技楼,配备了最先进的实验室设备。”汪校长自豪地介绍道。

 

陈主席频频点头,突然转头问林小华:“小林啊,你们教育局在推动教育现代化方面有什么具体规划?”

 

林小华心头一紧,这个问题可大可小。他略作思考,沉稳回答:“我们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像实验小学这样的标杆学校,我们计划今年内完成无线网络全覆盖目标。”

 

参观完实验中学,一行人又走访了两所小学和一所高中。每到一处,冯涛都如数家珍般地介绍学校的历史、特色和成绩,甚至能说出一些优秀教师的姓名和事迹。他的表现让林小华暗自佩服——这才是真正的行家里手。

 

中午在西城高中食堂用餐时,林小华被安排与陈主席同桌。席间,陈主席亲切地询问他在西江镇工作的经历,对他在改善乡村学校条件方面所做的努力表示赞赏。

 

“小华啊,你在基层工作过,最了解教育的痛点在哪里。”陈主席夹了一筷子青菜放到林小华碗里,“政协科教文卫委员会正需要你这样懂教育、有基层经验的干部。”

 

林小华筷子一顿,心跳突然加速。这话里有话啊!他小心翼翼地回答:“感谢陈主席肯定,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谦虚是好事。”陈主席笑着对同桌的韩云涛说,“老韩,回头你联系一下王局长,就说我看中了他们局里两个人才。”

 

韩云涛点头应下,意味深长地看了林小华一眼。

 

午餐后,调研团返回教育局进行座谈。会上,委员们踊跃发言,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林小华认真记录,不时回应一些问题。冯涛则负责提供各种补充材料和数据,两人配合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