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三百一十三)(第3页)
“本届毕业生将优先分配到县城和乡镇中小学……”市长的声音继续传来,“市政府将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改善工作环境……”
颁奖环节很快开始。林小丽机械地跟着引导走上主席台,从市教育局局长手中接过毕业证书和奖状,握手时甚至没听清对方说了什么祝贺的话。她的目光扫过台下黑压压的人群,突然在西侧区域看到了弟弟的身影。林小华正低头记录着什么,表情严肃而专注。
“
主持人的声音将林小丽拉回现实。她走到演讲台前,打开文件夹,熟悉的文字映入眼帘——那是弟弟精心准备的发言稿,充满了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期许,字里行间都是标准的官方用语。
礼堂里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她身上。林小丽深吸一口气,手指紧紧抓住讲台边缘。她应该照着稿子念的,这是最稳妥的选择。但当她开口时,说出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内容。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她的声音起初有些颤抖,但很快变得坚定,“站在这里,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的小学老师李秀兰。二十年前,她从师范学校毕业,主动申请到我们西江镇最偏远的村小任教……”
林小丽讲述起李老师如何在漏雨的教室里坚持上课,如何用自己微薄的工资给贫困学生买文具,如何在每个周末翻山越岭去家访。台下的窃窃私语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专注的寂静。
“今天,市长提到西城县将缺少四百名教师。我想起李老师今年已经六十二岁,还在教我们村的孩子们识字算数……”林小丽感到眼眶发热,声音哽咽了一下,“因为没有人愿意去接她的班。”
她抬起头,目光看向会场:“毕业后我决定回到西江中学,回到那些像当年的我一样的农村孩子身边。因为我知道,一个好老师能改变多少人的命运。”
礼堂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林小丽看到弟弟放下了笔,脸上闪过惊讶、困惑,最后变成了某种复杂的表情。而在毕业生区域,许多同学挺直了腰板,眼神变得明亮起来。
当林小丽结束发言走下台时,何美慧在通道旁等着她。这位政协副主任的眼睛湿润了,她握住林小丽的手,低声说:“谢谢你替我说出了二十年前就该说的话。”
会议结束后,林小华穿过人群找到姐姐。他沉默了一会儿,最后叹了口气:“其实你本来可以去好学校的……”
“但那里的孩子需要好老师。”林小丽轻声说,“就像当年的我需要李老师一样。”
夕阳的余晖透过大礼堂的玻璃窗洒进来,为这对姐弟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林小丽知道,从明天开始,她将走上一条与弟弟规划的完全不同的道路。但此刻,站在生活转折点上的她,心中只有平静与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