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三百一十九)(第2页)
“同志们,我今天来西江镇,就是想亲眼看看你们的公车改革。”他的声音在礼堂里回荡,“西江镇的做法在全省开了先例,为多年来的公车顽疾开了一剂良方。”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刘正平抬手示意安静:“具体的情况,还是请林小华同志来介绍吧。”
林小华接过话筒,环视全场。他注意到考察组成员都拿出了笔记本,县委书记文尚武不知何时也赶到了,正坐在后排。这个场景让他心跳微微加速,但他很快稳住了情绪。
“各位领导,同志们。”林小华的声音清晰有力,“西江镇的公车改革始于半个月前。当时我们镇有公务用车15辆,每年养护费用高达40多万元。”
他点击遥控器,投影仪上显示出改革前后的对比数据:“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实际工作需要的车辆不超过2辆。于是我们拍卖了13辆闲置公车,收回资金104万元,同时每年节约运维费用40多万元。”
刘正平突然插话:“拍卖过程中有没有遇到阻力?”
这个问题直指要害。林小华坦然回答:“有。首先是部分领导干部觉得没车没面子,其次是司机岗位的调整问题。”他顿了顿,“我们一方面加强思想教育,一方面合理安排司机转岗。最重要的是领导班子带头不用公车,我自己下乡调研都骑摩托车。”
台下响起一阵轻笑,气氛轻松了些。林小华继续道:“改革后,我们建立了严格的公车使用制度。每辆车安装gps,使用需提前申请,事由、里程、油耗全部公开透明。”
刘正平边听边记,不时点头。林小华见领导感兴趣,又介绍了配套推行的机关作风改革。
“公车改革只是个开始。”林小华的声音渐渐提高,“我们发现,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于是我们推出了‘微笑服务’和‘一站式办理’,还制定了‘迟到干部下乡劳动’等制度。”
说到这里,他点击播放了一段视频。画面中,几名穿着白衬衫的干部正在田间插秧,汗流浃背却笑容满面。旁边老农手把手教他们农活技巧,场面温馨。
“这是上个星期我们组织的‘换位体验’活动。”林小华解释道,“迟到的干部不再只是扣奖金,而是要去帮农民干一天活。效果出乎意料,不仅改善了干群关系,干部们也更理解农民的辛苦了。”
视频播放完毕,礼堂里响起热烈掌声。刘正平放下笔,带头鼓掌。
“林小华同志,”刘正平拿过话筒,“你刚才说的这些,正是我们纪委收到信访反映最多的问题。”他的声音有些激动,“没想到在西江镇,你们不仅找到了症结,还开出了这么有效的‘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