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四百四十七)

 飞天不曾离去

 正月初十的清晨,西城县文化艺术中心的走廊还沉浸在春节的宁静中。郭苗苗推开办公室的门,一股淡淡的墨香混合着木质地板的气息扑面而来。她脱下米白色的羊绒大衣挂在门后,露出里面藕荷色的高领毛衣,衬得她肌肤如雪。

 “郭主任,早啊!”办公室的小张探头进来,手里拿着一份红头文件,“刚送来的通知,县里元宵晚会的事。”

 郭苗苗接过文件,纤细的手指在纸面上轻轻摩挲。她微微蹙眉,红唇轻启:“元宵晚会?就剩四天准备了。”

 小张点点头:“鲁书记特别批示,今年要办得比往年更隆重。”

 郭苗苗将文件放在桌上,指尖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作为县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又是县里公认的文艺骨干,这样的演出自然少不了她。她走到窗前,望着院子里那棵光秃秃的老槐树,思绪飘远。

 “《霓裳羽衣舞》……”她喃喃自语,随即摇头,“不能再跳了,都演了七八次了。”

 转身回到电脑前,她打开视频网站,开始搜索舞蹈视频。屏幕的蓝光映在她脸上,勾勒出她专注的侧脸轮廓。半小时后,当《丝路花雨》的舞蹈视频出现时,她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

 “就是这个!”她情不自禁地拍了下桌子,吓得窗外一只麻雀扑棱棱飞走了。

 视频中,舞者身着粉色纱裙,手持琵琶,在悠扬的乐声中翩翩起舞。那反弹琵琶的动作宛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再现,每一个转身、每一个眼神都充满千年文化的韵味。

 郭苗苗立刻行动起来。她记得文化艺术中心的仓库里正好有三套仿莫高窟壁画风格的粉色纱裙,是去年省里拨款购置的。她小跑着来到仓库,翻找出那几套服装。纱裙轻柔如云,拿在手中几乎感觉不到重量,上面绣着的金色花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琵琶……琵琶……”她自言自语,又在一个落满灰尘的角落里找到了一把老旧的琵琶。琴身上积了厚厚一层灰,琴弦也有些松弛了。她轻轻拨动琴弦,发出沉闷的声响。

 “得调调音。”她皱眉道,随即抱着服装和琵琶回到了排练厅。

 空旷的排练厅里,阳光透过高大的落地窗洒进来,将木地板照得发亮。郭苗苗换上纱裙,站在镜子前转了个圈,裙摆如花瓣般绽放。她深吸一口气,打开视频,开始模仿第一个动作。

 “反弹琵琶……”她将琵琶背到身后,尝试将双手绕到背后弹奏。这个动作看起来优美,做起来却异常艰难。她的手臂很快就开始酸痛,手指也不听使唤。十分钟后,她放下琵琶,甩了甩发麻的手臂。

 “比想象中难多了……”她喘息着,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视频中的舞蹈不仅要求反弹琵琶,还包括各种高难度的身体动作——反身、背转、卧姿、深蹲,配合脚步的迈步、跑动、蹬踏,再加上气韵的连贯和眼神的表达,形成一套完整的舞蹈语言。

 郭苗苗一段一段地练习,汗水渐渐浸透了纱裙。下午三点多,她的腰已经直不起来了,小腿肌肉突突直跳。她瘫坐在地板上,背靠着镜子,大口喘气。

 “郭主任,您没事吧?”刚进来的舞蹈老师小李吓了一跳,赶紧跑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