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带空间下乡后,我天天吃肉牛肉锅贴
第718章 排雷车
连续几次成功的侦察和反伏击作战,让陆青阳带来的新式步枪和那套神乎其神的“排雷探路”组合在部队里打响了名头。
但实战是检验武器最好的平台,也最能暴露问题。
几次战斗间隙,战士们围着陆青阳七嘴八舌:
“陆专家,这枪啥都好,就是夜间开火,枪口焰太扎眼了。”
“是啊,要是有个啥东西能把这火光遮一遮就好了。”
“还有这弹匣,30发还是觉得不够劲,丛林里接上火,换弹匣的功夫都嫌长。”
“这军装颜色在深绿带褐的林子里,还是太显眼了,趴草丛里都觉着像个靶子……”
陆青阳认真听着,一一记在心里。
他知道,这些看似细微的体验,往往决定着战士们的生死。
他空间里有现成的消音器、大容量弹鼓、现代数码迷彩的技术,但直接拿出来太惊世骇俗。
必须用这个时代能理解、能实现的“土办法”来解决。
他找到了指挥部后勤修械所的负责人——一位姓李的老班长,脸上满是机油和岁月的痕迹,手指粗糙但异常灵巧。
“李班长,战士们提了些想法,我琢磨了几个小改动,看咱们修械所能不能试试?”
陆青阳态度谦和,拿着枪和战士们破旧的军装,把自己的想法娓娓道来。
李班长起初不以为意,他见过太多“专家”的理论,但听到陆青阳的具体方案时,浑浊的眼睛渐渐亮了。
“李班长,我看咱有空罐头盒和废弃的枪管钢料,能不能车加工一个一头封闭、一头有螺纹能拧在枪口上的圆筒?里面不用太复杂,就隔成几个腔室,塞上咱们擦枪用的细钢丝球或者钻些错开的小孔。
原理就是让火药燃气在里面多拐几个弯,膨胀冷却一下,虽然做不到完全没声音,但降低枪口噪和抑制火焰应该有效果。”
陆青阳一边说,一边用树枝在地上画着简单的结构图。
这其实就是最原始的抗流式消焰器原理,只是材料极其简陋。
李班长拿着草图琢磨了半天,一拍大腿:“有门儿,这法子听起来靠谱,不就是给枪口加个‘隔间’嘛,我这就找材料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