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医药厂建好了(第3页)

 工人们正在进行着设备安装和内部装修的收尾工作。

 孙向前带着陆青阳巡视了一遍。

 “青阳,你看,主体工程基本都完成了,比原计划还提前了半个月。”

 孙向前指着厂房,语气中带着自豪,“设备正在陆续进场安装,按照你之前提供的工艺流程图纸,管线布局也基本到位,预计再有一个月,安装调试就能全部完成,年后开工问题不大。”

 除了硬件设施,陆青阳更关心的是“软件”准备。

 除了老包之外,还需要招收一些这方面的人才,这就需要费一些心思了。

 时值1979年,高考才恢复两届,毕业生寥寥无几,且都是国家统一分配,像医药这种重点行业的人才,根本流不到他这间新建的小厂。

 陆青阳通过秦叔叔的关系,多方打听本市几家老牌国营药厂和化工单位的退休人员。

 他带着水果和点心,亲自上门拜访。

 话也说得实在:“老师傅,国家现在提倡搞活经济,我们这厂子是响应政策办的集体企业,就想为老百姓多生产点好药、便宜药,您经验丰富,能不能请您来给我们指导指导,带带年轻人?不叫正式上班,就当是个‘技术顾问’,我们按课时给补助。”

 这番话说得诚恳,既符合政策导向,又给足了老师傅面子,还解决了他们退休后收入有限的问题。

 几位被陆青阳的诚意和对质量的重视所打动的老师傅,点头应允,答应在开工前后过来进行技术指导和把关。

 另外大量知青返城,面临就业压力。

 街道居委会也正为此事头疼。

 陆青阳主动与厂区所在的街道办联系,表示愿意优先接收一批表现好,有高中文化、踏实肯干的返城知青。

 招聘现场就设在街道办的会议室,条件明明白白:先培训,后上岗,培训期发基本生活费。

 要求是吃苦耐劳,服从指挥,热爱学习。

 陆青阳亲自面试,他不只看文化成绩,更看重的是眼神里的那股想抓住机会的劲头和逻辑思维能力。

 选中的,多是些家境困难,格外珍惜这次工作机会的年轻人。

 他知道,这些人的稳定性和忠诚度会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