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农技互哺 稻菽盈仓
那陵提婆王对农业的重视,丝毫不亚于文教与军事。梵州虽有恒河滋养,却因耕作技术落后,常有“丰年少、歉岁多”的困境。尤其是恒河下游的沼泽地,常年积水,无法耕种,百姓只能望着沃土叹惜。他在给李承乾的奏报中写道:“臣观大唐农桑兴旺,亩产远超梵州,恳请陛下派遣农官,传梯田、圩田之术,使恒河两岸皆成粮仓。”
李承乾阅后,当即从司农寺选派三名资深农官——擅长梯田开垦的赵德、精于圩田修筑的钱丰、通晓作物轮作的孙耘,命他们携带曲辕犁、龙骨水车等农具模型,以及稻麦良种,随使团赴梵州。临行前,李承乾特意嘱咐:“农事要因地制宜,不可照搬唐法。你们要细看梵州的土壤、气候,改良农具,适配作物,让天竺百姓学得会、用得上。”
农官们抵达梵州后,那陵提婆王亲自陪同他们考察土地。赵德站在恒河下游的沼泽边,望着成片的芦苇,对那陵提婆王道:“此地虽积水,却土质肥沃,只需筑堤排水,便可改造成圩田。就像大唐江南的太湖流域,圩田亩产可比旱地高五成。”钱丰则指着两侧的丘陵:“这些山地可开梯田,沿山势层层而上,既能保水,又能增产,适合种植粟米。”
那陵提婆王大喜,当即征调民夫,由农官们指导施工。修筑圩田时,赵德教百姓用“分层筑堤法”——先铺芦苇,再压黏土,最后覆沙土,这样的堤坝既能防渗漏,又能抵御洪水。开垦梯田时,钱丰则引入大唐的“石埂技术”,用当地的青石砌埂,比天竺传统的土埂坚固十倍。百姓们起初不信“石头能挡水”,待看到暴雨后石埂梯田滴水不漏,而传统土埂早已冲垮,不由得对唐官的技艺啧啧称奇。
最费心思的是农具改良。孙耘发现,梵州的土壤黏性大,唐式曲辕犁拉起来费力,且当地多水牛,与中原的黄牛力道不同。他便与当地铁匠合作,将犁身缩短,犁尖改成三棱形,还在犁底加了一块耐磨的铁板,制成“梵州犁”。试用那日,一头水牛拉着新犁,一天竟能耕三亩地,比原来用木犁快了两倍,农夫们围着新犁欢呼,当场就请铁匠仿制了百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