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储君自在飞花1

第2章 密探东渡 假名行商(第3页)

船入倭国海域后,海岸线渐渐清晰起来。和大唐的青山绿水不同,这里的山多是秃的,露出赭红色的岩石,像被火烧过一样。岸边偶尔能看到些渔村,茅草屋歪歪扭扭,渔民们穿着破烂的衣裳,见了商船,都停下手里的活,呆呆地望着。

“那是博多湾。”金三郎指着前方一片开阔的水域,“咱们先在这卸货,换些硫磺,再去奈良。”

博多湾的码头比登州简陋得多,只有几个木制的栈桥,上面站着些穿黑衣的武士,腰间佩着弯刀,眼神警惕地扫视着下船的人。崔察三人跟着金三郎,低着头往前走,耳朵却竖得老高。他们听见武士们用倭语交谈,偶尔夹杂着几个汉字发音的词,“交易”“检查”“苏我”……

在博多湾停留的三天里,崔察借口看货,走遍了码头的角落。他发现这里的防御很松懈,除了几个武士,几乎看不到像样的守卫,倒是海边停着不少小船,和袭击莱州的那些船一模一样。郭正则装作对硫磺感兴趣,跟着货商去了附近的矿场,回来后悄悄告诉崔察:“矿场里都是些奴隶,干活跟牲口似的,看守的武士手里的刀,还没咱们的横刀锋利。”

魏明则混进了当地的市集。那里卖的多是鱼干和粗布,偶尔有几个唐商摆的摊子,卖些瓷器和茶叶,价钱高得吓人。他在一个唐商的铺子里,借着买茶叶的机会,悄悄出示了那枚铜符。唐商先是一愣,随即不动声色地给他包了茶叶,里面夹着张纸条:“奈良有唐人坊,找王掌柜。”

离开博多湾时,他们的货舱里多了三箱硫磺,还有几个倭国的陶碗——那是他们特意买的,碗底的印记,或许能看出些当地的工艺水平。崔察站在船头,望着远处的奈良城,那城郭比长安小得多,城墙是土夯的,最高处也不及长安的朱雀门。可他知道,那看似简陋的城墙里,藏着他们此行要找的答案。

船靠近奈良码头时,天已经黑了。崔察摸出那枚铜符,在灯笼下看了看,铜符上的“密”字被海水浸得有些模糊,却依旧透着股沉甸甸的分量。他深吸一口气,跟着人流下了船。脚下的土地是陌生的,空气里飘着股陌生的香气,耳边是陌生的语言,可他的心里,却异常平静。

因为他知道,他们身后,是万里之外的长安,是那座紫宸殿里,正等待着消息的目光。而他们脚下的路,是一条布满荆棘,却必须走下去的路——为了莱州湾那些被烧毁的渔船,为了长安城里那片安宁的月光,也为了大唐海疆上,不再升起的狼烟。

夜色渐深,奈良城的灯笼次第亮起,像散落的星辰。崔察三人的身影,很快消失在狭窄的巷子里,像三颗投入深海的石子,悄无声息,却在酝酿着足以掀起惊涛骇浪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