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沿海设镇 固防安民(第3页)
 王勇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刻调派楼船,在“鬼见愁”周围布防,又让义兵们假装如常出海打渔,只等倭船上钩。
 半个月后,十五艘倭船果然在夜色掩护下,偷偷靠近明州海域。领头的海盗头子正是苏我入鹿收买的海匪,自以为熟悉水道,想趁夜偷袭渔村。可刚进入“鬼见愁”,就被埋伏的义兵用火箭照亮了船影。
 “放箭!”王勇在楼船上一声令下,床弩和弓箭齐发,倭船躲闪不及,纷纷撞在暗礁上。义兵们驾着小渔船,围上去用钩镰枪勾住倭船,投掷火把。火光冲天,喊杀声震耳,不到一个时辰,十五艘倭船非沉即俘,海盗头子被活捉,押回明州镇砍了头。
 捷报传到长安,李承乾下令嘉奖明州镇和义兵,赏银五千两,还把老渔民的名字写进了功臣簿。消息传回明州,百姓们敲锣打鼓,抬着王勇和老渔民游街,都说:“有军镇在,有义兵在,咱再也不怕倭人了!”
 而在博多湾,苏我入鹿得知偷袭失败,气得吐血。他手里的兵力本就捉襟见肘,这次又折了两千浪人,连南边的海盗都不敢再跟他合作。中臣镰足趁机在朝堂上发难,说他“劳民伤财,损兵折将”,要求天皇剥夺他的兵权。
 苏我入鹿虽然靠着私兵压下了非议,却也明白,自己的日子越来越难了。大唐的海防镇像三道铁闸,牢牢锁住了他西扩的路,而天皇和中臣镰足在背后虎视眈眈,随时可能给他致命一击。
 深秋的莱州港,海防镇的唐旗在夕阳下格外醒目。薛仁贵站在城头,望着归航的渔船和商船,心里一片安宁。他知道,只要这三大海防镇在,只要军镇和百姓的心连在一起,海东的风浪就掀不起来,大唐的海疆就能永远太平。
 远处的海面上,王二郎带着探海队的兄弟们,正驾着小船巡逻。他们哼着《防倭歌》,歌声随着海浪飘向远方,像在告诉这片海域的每一个生灵:这里有大唐的兵,有大唐的民,有护佑安宁的决心,谁也别想再来撒野。
 海防镇的炊烟与渔村的烟火交织在一起,在暮色中凝成一片温暖的光晕。这光晕里,有士兵操练的身影,有渔民修补渔网的笑声,有商旅卸货的吆喝,更有孩子们追逐嬉戏的欢闹——这才是大唐海疆该有的样子,不是刀光剑影,而是生生不息的烟火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