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火攻倭营 烟锁东溟(第3页)
“将军,这一仗,怕是要震住整个海东了!”赵虎兴奋地说。
薛仁贵点点头,目光望向远方的天际。浓烟渐渐散去,露出湛蓝的天空,几只海鸟盘旋在火后的海面上,仿佛在见证这场改变海东格局的大战。
消息很快传遍海东。琉球诸部举着唐旗欢呼,山南的泰久甚至带着族人跳起了祭祀舞,感谢大唐保住了他们的家园;新罗、百济的使者连夜赶往长安,请求加强与大唐的联系;连远在辽东的高句丽,都派人送来贡品,表达“臣服之意”。
长安的李承乾接到捷报时,正在给年幼的皇子讲《孙子兵法》。他把战报递给皇子,笑着说:“你看,这就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咱们不用打遍海东,只要打赢这关键一仗,诸国自然臣服。”
裴炎在一旁补充:“陛下,薛将军还奏报,苏我入鹿仅带残部逃回博多湾,奈良城内必定动荡,天皇和中臣镰足怕是要动手了。”
“让他们动。”李承乾放下战报,目光深邃,“传旨给津守吉祥,告诉天皇,大唐的水师就在白江口,若他能除了苏我氏,朕许他倭国世代为大唐藩属,与琉球一样,设总管府,受登州节制。”
而在博多湾,苏我入鹿的残船靠岸时,迎接他的不是慰问,而是苏我虾夷的斥骂。“你这个废物!”苏我虾夷指着他的鼻子,“百艘战船,一万精兵,就剩下这点人回来?苏我家的脸都被你丢尽了!”
苏我入鹿瘫倒在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知道,等待自己的,不仅是失败的耻辱,还有天皇和中臣镰足的致命一击。
白江口的硝烟渐渐散去,海水却很久都没恢复清澈。那些沉入海底的倭船残骸,成了大唐水师威名的注脚;那些被烟火熏黑的唐旗,在海风中猎猎作响,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从此,海东的风浪,由大唐说了算。
薛仁贵站在“镇海号”的甲板上,看着士兵们修补战船,琉球的孩子们划着小船送来新鲜的海鱼。他忽然想起出发前,李承乾对他说的话:“大海不是疆界,是通途。大唐的船,要带着仁义和威严,让四海之内,皆闻我天朝上国之名。”
此刻,白江口的海风吹过,带着胜利的气息,也带着远方的呼唤。属于大唐的海东时代,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