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储君自在飞花1

第20章 长安受降 倭使称臣(第3页)

 

“这犁省时省力,一亩地能多收两石粮。”李承乾笑着说,“朕已命人多造千具,随你们的船带回倭国。若用得好,以后每年都给你们送新的。”

 

中大兄皇子起身离席,对着李承乾深深一揖:“陛下仁德,臣……铭记在心。倭国上下,必不负陛下厚望。”

 

消息传回倭国,孝德天皇捧着“海东郡王”的印信,激动得彻夜未眠。他当即下令,将博多湾军港的守军全部撤回,腾出营房供大唐监使居住;又在奈良城划出地块,建造国子监分院,专门供遣唐子弟学习。

 

大唐的监使抵达博多湾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当地百姓自发地在路边摆上清水、鲜花,孩子们穿着唐式童装,跟着监使的队伍奔跑,喊着刚学会的“大唐”。监使们也不含糊,立刻着手清点军港,制定海防章程,还教当地渔民使用大唐的捕鱼工具,引得倭人啧啧称奇。

 

长安的国子监里,很快多了二十名倭国子弟。他们穿着与唐生相同的襕衫,跟着博士读《论语》,学算术,甚至还学会了吟诗作对。中大兄皇子则常去鸿胪寺,向裴炎请教治国之道,笔记记了厚厚几册,上面全是关于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心得。

 

这年秋天,倭国的第一批遣唐使带着新政推行的奏报回到长安。奏报上写着:“均田令下,百姓大悦,垦荒三千亩;唐式农具推广,秋收增产五成;海盗绝迹,商旅往来不绝……”李承乾看后,将奏报传阅众臣,笑道:“看来,海东真的要太平了。”

 

裴炎附和道:“陛下以德服人,以威护之,方能让倭国真心归附。这比打十场胜仗都管用。”

 

太极殿外的榆叶梅早已落尽,枝头结满了青绿色的果实。中大兄皇子站在树下,望着皇城的方向,手里捏着一枚刚从倭国送来的新茶饼。他想起临行前孝德天皇的嘱托:“在长安,要学的不仅是制度,更是大唐的气度。”

 

此刻他终于明白,大唐的强大,不仅在于楼船与床弩,更在于那份“海纳百川”的胸怀。臣服于此,不是耻辱,而是走向新生的开始。

 

夕阳西下,将皇城的影子拉得很长。中大兄皇子转身,朝着鸿胪寺的方向走去。他的脚步轻快了许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肩上扛着的,不仅是倭国的未来,更是海东与大唐永世和平的希望。而这份希望,就写在那份递上太极殿的降表里,刻在“海东郡王”的印信上,融在长安街头那阵阵唐音与倭语交织的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