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储君自在飞花1

第28章 琉球税赋 初入国库

首里城的粮仓前,新麦的清香混着海风的咸涩,在秋日的阳光下酿成奇异的味道。阿麻和利站在斛斗旁,看着唐吏用标准的“石”“斗”量具称量今年的新粮,手指不自觉地数着账册上的数字——按照大唐的“租庸调制”,琉球县今年共收粮三千石、布八百匹,折合白银两千两,这是琉球第一次正式向大唐缴纳赋税。

 

“县丞,这是最后的账册,您过目。”唐吏将一本厚厚的账簿递过来,上面用汉、琉两种文字记录着每一户的缴纳情况:山南的渔民缴了鱼干折粮,山北的猎户用兽皮抵了布帛,连最偏远的村落都按数上缴,没有一户拖欠。

 

阿麻和利翻着账册,眼眶有些发热。三年前,琉球还是部落林立的化外之地,百姓只知向首领纳贡,哪懂什么“税制”?如今,他们不仅认了大唐的量具,还会主动问“今年的租子该缴多少”,连孩童都知道“缴粮给大唐,能修水渠、盖学宫”。

 

“装船吧。”他合上账册,声音有些沙哑,“派尚巴志亲自押送,跟登州都督说,这是琉球百姓的一点心意,务必送到长安。”

 

尚巴志如今已是琉球县的兵曹参军,穿着一身唐式明光铠,腰悬横刀,精神抖擞。他指挥着士兵将粮食、布匹装上三艘货船,又仔细检查了封条——每包粮食上都印着“琉球县”和“大唐登州”的双印,透着不容作假的郑重。

 

“县丞放心!”尚巴志跳上船头,对着阿麻和利拱手,“末将就是拼了性命,也得把这税赋平安送到长安!”

 

船队驶出那霸港时,岸边挤满了百姓。有人捧着新烤的鱼干往船上扔,有人对着船影磕头,嘴里念叨着“大唐保佑”。他们或许说不清“税赋”的意义,却知道这些粮食布匹送去长安后,明年学宫能多招几个学子,海边能多修几里防潮堤——李县令早就说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是大唐的规矩”。

 

货船在海东的碧波上航行了十日,抵达登州港。登州都督亲自验货,见粮食颗粒饱满,布匹经纬分明,不由得对尚巴志赞道:“琉球百姓果然淳朴!这税赋的成色,比内地有些州县还好。”

 

他当即派精兵护送,将税赋分装成二十辆马车,插上“海东贡赋”的旗号,沿着官道向长安进发。沿途的驿站官吏见是琉球来的税赋,无不格外小心,连赶车的驿卒都知道:“这是海外藩属第一次缴税,陛下等着看呢。”

 

一个月后,税赋运抵长安,存入国库。户部郎中带着账册和样品,匆匆赶往太极殿——李承乾正在召见各州刺史,听闻琉球税赋到了,特意暂停议事,让人把样品呈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