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儒从何来(第3页)

 其它各种礼法制度,都是建立在它们之上的。

 研究它们,就会连带的将整个制度体系梳理一遍。

 关键是,礼法制度和人口土地制度是息息相关的。

 不可能礼法制度宽松,人口土地制度特别严苛。

 反过来说,你礼法制度特别严苛,人口土地制度就宽松不起来。

 所以,朱元璋这次在礼法上倾向于儒家,其实已经暴露了他接下来会采用哪种土地人口制度。

 总体上大概率会沿用宋朝的宽松政策。

 就算有所改变,至少也不会再和原本世界那样严苛死板。

 别人不知道内情看不出这个信号,马钰岂能看不出来。

 所以他心里是非常高兴的。

 百姓的日子能好过一点,他的努力就没白费,这一趟就没白穿越。

 而且,还证明了朱元璋也是可以说服的。

 自己改变这个时代,不再是一句空话。

 ——

 朱元璋采用儒家礼法制度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

 在儒生们的宣扬下,此事以极快的速度传向四面八方。

 原本还在观望的儒生们,纷纷下场宣扬大明天命所归。

 刚刚占领的区域,迅速恢复秩序,减少了朝廷的管理成本。

 最直观的地方,还是在于禹王鼎。

 原本很多人都是不信的,支持的一方和反对的一方,每天都打不完的嘴仗。

 但这一次,儒生们亲自下场,宣扬宝鼎就是禹王鼎。

 各种赞美宝鼎的诗词文章,成堆成堆的出现,其中不乏大儒名家之作。

 正所谓三人成虎,当掌握了舆论权的儒生们下场,这个争议迅速分出了结果。

 宝鼎就是禹王鼎。

 这还不算完,没多久消息就传到了各割据政权境内。

 各路明军发现,给自己通风报信的人突然变多了,很多地方甚至主动献城投降。

 统一步伐都为此加快了不少。

 消息传回应天,朱元璋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这时朱标求教道:“爹,不过是采用了宋师的建议,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影响?”

 朱元璋正想回答,好似想到了什么,又改口道:

 “你去问问马钰,看他是如何说的。”

 然后朱标就出宫来到马钰家中,向他提出了这个问题。

 马钰微微有些错愕,道:“这个问题你爹和你娘应该都能回答吧,为何来问我?”

 朱标倒也没有隐瞒,说道:“我爹是想听听你的意见,看与他所想是否有所不同。”

 马钰了然的点点头,说道:

 “既如此,那我就和你简单说一下吧,此事其实并不复杂。”

 “我问你,当年为何会有百家争鸣?”

 朱标想了想,说道:“生产力的进步,导致西周的制度崩溃。”

 “先贤们都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就有了诸子百家。”

 “他们游说列国,就是想实践自己的学说……”

 说到这里,他恍然大悟道:

 “儒生们想要实践儒家学说,我爹采用了儒家礼法制度,他们才决定投效大明是吗?”

 马钰心中暗赞不已,都学会用生产力来解释诸子百家的产生了,果然不愧是标哥啊。

 真正用自己的死改变了大明历史走向的人。

 啧,怎么感觉有点不对劲儿。

 算了,继续谈正事儿:

 “总的来说没有什么问题,但具体到现在的儒家身上,只能说对了一半。”

 “问题其实远比你想的要复杂的多。”

 朱标精神一振,来了来了,又要讲课了,连忙坐直身子,说道:

 “哦,愿闻其详。”

 马钰暗笑不已,脸上一本正经的道:

 “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什么是儒?孔子和儒家是什么关系?”

 朱标不假思索的道:“说文解字言:儒,柔也。术士之称。”

 “朱子言:柔,和也……”

 马钰打断道:“我不是问你‘儒’是什么意思,而是问你儒生这个群体是从何而来。”

 朱标疑惑的道:“儒生不是孔子门人的自称吗?”

 马钰摇摇头,说道:“非也,儒生这个群体,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朱标震惊的道:“啊?怎么可能。”

 见马钰认真的模样,他知道这不是在开玩笑,自己可能要接触之前接触不到的东西了。

 按捺住激动的情绪,让自己平静下来,他才恭敬的道:

 “还请表弟解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