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三方统一意见,彼此让步(第3页)




    可惜只是冲动,他不能这么做。



    这么做的话,会丧失国家信誉的。



    乱世这么做无可厚非,可现在已经是贞观盛世。



    三百万贯,也足够他把水泥厂初步搞起来了。



    “工部尚书何在?”李承乾问。



    “臣,工部尚书段纶听令!”段纶走出队列。



    “下朝之后,你把工部之中,擅长冶炼,制造,识物三方面的人才,给孤找出来!



    然后,给孤上一份奏疏,言明每个人的擅长和特点,孤要用!”



    “遵监国令!”



    “唐俭,这三百万贯的钱粮,算是额外的,你不要随便动用,孤有一件大事需要钱,很快就会用到。”



    “遵监国令!”



    “好,其余爱卿,可有事要报?”



    “臣,太史令李淳风有言:根据我太史局夜观天象,推测之下发现,今年的冬天可能会格外的寒冷一些,明年早春,关中地区可能会出现局部干旱,请监国早做防备!”



    李承乾点点头,若有所思。



    整个贞观时期,之所以能成就盛世,跟气候是分不开的。



    这个时期,气候都是偏暖的。



    但是气候变暖,不代表冬天就更暖和。



    气温和气候两个词,必须要分开解读,不能一概而论。



    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气候是整个地域的平均水准,气温是局部的温度。



    对于御寒这方面,李承乾第一个想到棉花。



    “孤约么记得,不知道在哪里听闻过,西域那边有一种作物,其成株之后,开白色花朵,花朵开放之后,犹如白色絮状物聚集。



    南方或称其为白叠子或者桂布,北方或称其为木棉,似乎有种植……



    不知诸位爱卿,可曾听过类似作物?”



    棉花在唐代已经传入,毕竟聚集了那么多外国人。



    但真正的大规模种植,要到大唐后期。



    因为此时虽然已经传入,但多数人还不了解其用途。



    就算有稍微了解,想要明白其特性,从而使用上,还需要时间去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