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西晋楚王司马玮:权力漩涡中的流星与祭品(第3页)

 2. 性格决定命运

 史书说他“性如烈火,少年果锐”,这种“路见不平拔刀砍”的性子,在尔虞我诈的洛阳根本活不过三集。连房玄龄都吐槽:“玮少年果锐,多立威刑,朝廷忌之。”

 3. 时代的牺牲品

 司马炎分封制埋雷+贾南风煽风点火+宗室内卷,造就了西晋版“大逃杀”。司马玮就像被丢进斗兽场的角斗士,再怎么勇猛也逃不过编剧(贾南风)的剧本杀。

 六、历史的AB面:暴君or悲情英雄?

 在正史里,他是“八王之乱始作俑者”;在民间传说中,他却是“为民请命楚王爷”。这种反差萌源于他复杂的多面性:

 杀戮机器:制定酷刑、连诛三族时,他是令人胆寒的活阎王;

 理想主义者:抱着诏书喊冤的模样,又像坚信正义的中二少年;

 矛盾综合体:杀叔爷爷时眼都不眨,面对贾南风却优柔寡断,活脱脱“权游里的奈德·史塔克中国分克”。

 正如洛阳百姓为他建的祠堂,历经千年仍香火不绝——或许人们怀念的,不是那个掀起腥风血雨的楚王,而是曾经那个在荆州励精图治,让“山野名儒竞相来投”的少年藩王。

 结语:血色浪漫的青春祭

 司马玮的故事像极了一部黑色幽默剧:拿着龙傲天剧本出场,演着演着成了炮灰男配。他用21年人生诠释了什么叫“历史洪流中的身不由己”——在权力的牌桌上,再好的牌技也抵不过庄家(贾南风)暗中洗牌。如今回望这段历史,除了感叹“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更该记住《晋书》的警示:“谗巧乘间,艳妻过听。构怨连祸,递遭非命。”这十六个字,何尝不是历代权力游戏的通用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