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西晋成都王司马颖:风云激荡时期的戏剧人生(第2页)

 按理说,司马颖功劳不小,但他却主动退让,把功劳让给司马冏,自己退回邺城。这一招“以退为进”其实是谋士卢志的策略,目的是让司马颖博得“不恋权位”的美名。果然,朝廷上下纷纷称赞他“贤明”,甚至有人提议让他入朝辅政。

 现代比喻:这波操作就像公司里两个同事合作完成大项目,一个高调争功,另一个默默退让反而赢得领导好感——司马颖堪称西晋版“职场绿茶”。

 3. 巅峰时刻:成为“皇太弟”

 公元304年,司马颖联合河间王司马颙击败长沙王司马乂,掌控朝政。晋惠帝被迫立他为皇太弟(即皇位继承人),并加封二十郡,权势达到顶峰。

 然而,这位王爷的统治能力实在堪忧。他宠信宦官孟玖,政务荒废,百姓怨声载道。更离谱的是,他不在洛阳坐镇,而是跑回邺城遥控朝政,导致朝野混乱。

 迷惑行为大赏:

 给亲信封官时,直接把空白委任状交给孟玖:“你看着填吧!”

 洛阳皇宫断粮,大臣们集体啃树皮,他却忙着在邺城开派对。

 有次听到百姓抱怨,居然天真地问:“他们为什么不喝肉粥?”(这梗后来被晋惠帝抢走了版权)

 三、从巅峰到毁灭:一场荒唐的败亡

 1. 得罪王浚,引狼入室

 司马颖的最大败笔,是得罪了幽州刺史王浚。这位边疆大吏的女儿原本要嫁给司马颖的儿子,结果孟玖想让自家亲戚上位,硬是搅黄了婚事。王浚一怒之下,联合鲜卑、乌桓骑兵攻打邺城。

 史诗级骚操作:

 司马颖慌了,竟然听信匈奴贵族刘渊的建议,放他回匈奴部落搬救兵。结果刘渊一去不复返,反而自立为王,建立汉赵政权,成为西晋灭亡的导火索。这波操作堪比现代人遇到诈骗,不仅转账给骗子,还附赠银行卡密码。

 2. 兵败逃亡,众叛亲离

 面对王浚的进攻,司马颖的军队一触即溃。他只能带着晋惠帝仓皇逃往洛阳,路上狼狈到用瓦盆当饭碗,用破布当车帘。

 逃亡日记:

 第一天:“本王要与将士同甘共苦!”(实际躲在马车里啃干粮)

 第三天:“那个谁,去村里借点米...等等!别暴露本王身份!”

 第五天:发现侍从偷吃自己的口粮,气得拔剑威胁,结果被劝“主公冷静!杀了他就没人赶车了!”

 3. 悲惨结局:被缢杀于邺城

 公元306年,司马颖试图东山再起,却被顿丘太守冯嵩抓获,押送邺城。范阳王司马虓本想留他一命,但司马虓突然暴毙,其部下刘舆担心司马颖仍有威望,便假传圣旨将他缢死,他的两个儿子也一同被杀。

 临终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