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东晋“天选国丈”褚裒:佛系外戚,用躺平姿势玩转权力(第2页)
当时建康城流行段子:“国丈爷的推辞奏疏,比《兰亭集序》写得还勤快!”某次宴会上,桓温端着酒杯阴阳怪气:“褚公如此谦让,莫不是要做许由、巢父?”(上古隐士)褚裒眼皮都不抬:“桓将军想做伊尹、霍光?”(权臣代名词)现场瞬间冷场——这波反杀被记入《晋阳秋》,成为怼人教科书案例。
不过褚裒的“躺平”并非真咸鱼。他举荐的顾和、殷浩后来都成栋梁之材,被时人戏称为“褚氏人才孵化器”。更绝的是,当野心家桓温在长江上游虎视眈眈时,褚裒主动申请镇守京口(今镇江),把守着建康的北大门。这种“不要权力要责任”的作风,堪称古代版“格局打开”。
《资治通鉴》记载,褚裒在京口搞起了“军民共建”工程。他让士兵帮百姓修水渠,自己穿着草鞋下田示范插秧,百姓感动得送他外号“褚青天”。某次巡视军营,发现战马瘦弱,他当场把马官叫来:“马都饿瘦了,你倒是胖了三圈?”从此军中传唱民谣:“褚公来,肥马哀;褚公走,粮仓抖。”
三、北伐滑铁卢:一场让二十万粉丝心碎的“偶像塌房”事件
公元349年,后赵暴君石虎去世,北方大乱。年近五旬的褚裒突然支棱起来了!这位“老干部”连夜给朝廷写小论文《重陈北伐事宜》,金句频出:“此时不北伐,更待何时?” 甚至不等批复就搞起战备,活像发现超市大减价的大妈。后世史学家调侃:能让佛系国丈爷卷起来的,除了女儿当太后,大概只剩北伐情怀了。
起初形势大好:褚裒率三万大军开赴彭城(今徐州),北方百姓拖家带口来投奔,场面堪比顶流明星见面会。但历史的剧本总是充满黑色幽默——他派去接应鲁郡百姓的三千精兵,竟在代陂被后赵骑兵包了饺子。这场败仗成了多米诺骨牌:褚裒紧急撤军,导致二十万渡黄河来投的遗民惨遭屠杀,史书用四字血泪记载:“死亡咸尽”。
战场细节:代陂之战堪称古代版“导航坑爹”。褚裒派出的先锋王龛,本应按计划沿泗水北上,结果这哥们非要秀操作抄近道,在芦苇荡里迷路三天。等找到北渡百姓时,后赵李农的骑兵早已架好“全羊烧烤架”——三千晋军被包成饺子,史载“龛众尽没”。消息传回,褚裒气得把竹简摔在地上:“王龛误我!”(《晋书》原话)
回京口的路上,褚裒听到满城哭声。属下解释:“都是代陂烈士家属在哭。”这位“皮里春秋”的硬汉当场破防,回家就病倒了。公元350年元旦,他在悔恨中去世,临终前或许会想起郭璞当年的预言——原来“非人臣”的代价如此惨痛。
临终场景:据《建康实录》记载,褚裒临终前烧掉所有北伐文书,对儿子褚歆说:“勿效乃父,空负苍生。”说罢将朝廷赐的符节交给女儿褚太后,最后看了眼窗外残雪,喃喃道:“二十万人...该多冷啊。”一代佛系名士,最终被理想主义的热血反噬。
四、历史群聊中的褚裒:被夸“四时之气”,也被嘲“不如庾亮”
褚裒死后收获花式彩虹屁:谢安夸他“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房玄龄在《晋书》点赞他“畏避朝权,全身远害”。最损的是明代李舜臣,把褚裒的彭城之战与周瑜赤壁、谢玄淝水并列,补刀说:“可惜都没能统一天下”——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